浅谈职校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评价策略
2015-05-30施红飞
施红飞
摘 要:职教名师工作室层次和种类较多,对其运行效益的评价应坚持成果导向性评价、服务式评价、激励式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本文重点介绍了职校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评价策略。
关键词:职教名师工作室 运行效益 评价 策略
课 题: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自筹课题《职教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编号CB/2011/02/40)阶段性成果。
职教名师工作室层次和种类较多。从层次上分,有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的名师工作室和各职业学校组建的校内名师工作室。从种类上分,有公共基础学科的名师工作室,有各专业的名师工作室。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名师工作室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建设目标、运行管理都有差异。因此,对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的评价,既要有方向性的评价策略、标准化的评价制度,也要区分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选择评价的方式方法。
一、成果导向评价策略
部分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存在“应景”现象,为应付星级学校、示范专业、省级实训基地等验收,突击成立名师工作室。突击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大多只有空架子,日常工作处于空转状态。
成果导向性的评价策略,以成果目标制定为起点,以成果考核评价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对工作室运行效益评价的依据。成果导向评价策略是对当前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现状的一种纠偏:名师工作室运行要以产出成果为目标,工作室成员围绕成果目标进行合理分工,工作室的日常活动要围绕成果目标开展。
对名师工作室的过程管理可适当放权,以领衔人和各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为主。为实现工作室围绕成果目标开展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在与工作室协商的前提下,在工作室每个周期的运转之初,明确工作室的运行目标及承担的项目任务。各名师工作室除承担优秀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等基础任务外,还应基于工作室的基本条件、专业特征选择个性化的项目任务。如制造类专业,可选择校企合作技术攻关、生产性实习的开展、项目课程建设等任务;服务类专业可选择对外业务咨询、服务项目开发等;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可选择作品设计、表演节目创作、排演等项目。各类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时间要求都明确写在工作室目标中,这是考核评价时的依据和出发点。
工作室的成果呈现,含物质性成果和经验性成果两类。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制度,对两类成果呈现的方式、呈现的文本等做出规定。
二、服务式评价策略
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其对外部支撑条件的需求,比普教更急迫,也更繁复。教育行政部门及职业学校对职教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评价,应提供更多的服务。
职教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离不开人员、经费、场所、设备等外部条件的支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对工作室运行效益进行评价时,应有服务、扶持的心态,及时发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困难,给予物质或政策的帮助。
职教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既要参照普教经验,同时也要借鉴企业经验。“目前,不少企业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特殊的优待政策,对各类紧缺人才实行重用政策,对高端和拔尖人才实行柔性吸纳和来去自由的政策”。企业给创新团队的优待政策常常是围绕人、权、物制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对工作室运行效益进行评价时,应及时发现其薄弱环节,进行服务扶持。如:给予一定经费,招聘企业专家参与工作室团队;帮助工作室联系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从事技术攻关活动;在相关网站给予频道空间,帮助工作室建立网络平台等;搭建现实平台,将工作室成员的技术成果、设计作品向企业推介等。
服务式评价策略在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初期尤为重要,教育行政部门及职业学校要以“扶上马,送一程”的心态参与名师工作室建设,这样职教名师工作室才能走得更远,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激励式评价策略
“人才激励是做好人才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让人才获得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从而进行更主动的创造和创新。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就是要激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制定工作室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可对工作室的运行起指导作用。在对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的评价中,要善于从工作室提供的物质性成果和经验性成果中发现优秀内容和项目,采用多种方式加以激励。
对工作室优秀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等经验性成果,要借助于新闻媒体、相关会议、交流展示活动等平台,加以宣传推介。对物质性成果,如具体项目任务成果,根据成果呈现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激励方式。如项目课程建设成果,经鉴定为优质或精品课程的,应资助其出版,在相应范围内推广使用;生产技术攻关成果,应通过专利申请、向企业推介等方式激励;艺术设计的作品,可通过举办展示活动、印制宣传画册等方法向社会、企业推介。
四、多元化评价策略
建立职教名师工作室最基本的目标是“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操作样本,现代教师再也不是以往我们传统意义上个体劳动者,其工作的性质及任务的艰巨性决定我们的教师必须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其使命。建设名师工作室,可以让一大批教师融入团队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名师工作室建设带动职教师资质量的总体提升,带动职教育人质量的提高,是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实现这一目标,对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的评价应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
1.评价主体多元
名师之名,不在自身,而在学生!名师工作室对教师的培养是不是成功,最终还是要落实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上,还要落实到企业对职校输送的人才质量的评价上。
对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的评价,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牵头,相关企业、学校、教科研机构等组成,工作室对照评价指标的自评也占一定的权重。
对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的评价,既有成员自评互评、领衔人评,还可设计关于名师工作室运行效益的调查问卷,向家长、学生、教师同行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占总评价相应权重。
2.评价方法多元
既有过程性评价,如随机参加工作室例会、工作室展示活动等,给予指导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在一届工作室周期完成时,对照原定目标,按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其目标达成度、工作质量。
既有直接面对工作室的,如观摩主题活动、查看资料、座谈交流,也有外围了解的,如向相关企业、学校发放问卷调查,对工作室成果辐射情况进行走访等。
3.结果反馈多元
评价结果,既要向工作室本身反馈,还要向学校、政府、社会等反馈。根据工作室成果的不同性质,采用多元的成果反馈方式。
对经验性成果,如青年教师的成长、教育教学研究等,可以通过举办观摩课、学术沙龙、主题讲座、相关培训等活动来检验和辐射成果。
对项目任务成果,可以通过申报专利、开发布会等形式扩大影响,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关注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对项目课程类的成果,可以通过出版教材、开发配套教学资源等方式,向各学校推广。
对那些校企合作紧密、攻关能力强、能胜任产品研发或技术改造的名师工作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支持其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新民,缪爱明.名师工作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2]包智强.铸魂固本团队打造——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C).
[3]王兴刚.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与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