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5-30孙红霞刘永鹏
孙红霞 刘永鹏
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选拔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改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化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进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居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认识,发展的主图,居主体地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学为主体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其认识和发展必须不同程度的服从教师的领导;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落实和体现在学生为主体上,教与学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教师要具体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了解如何通过学生的内因而起作用的具体过程,探索主体作用的多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为了不教”,因此“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教学法、引思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由强调学习结果的观念转变为强调学习过程;由强调记忆的观念转变为强调思维的过程;由强调学生学会转变为强调会学过程;由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由强调教师的教法转变为强调师生合作的方法。总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厚爱学困生,让学生感受平等、民主的欢乐。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主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怎样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启发学生创造想象。
二、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中,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而且还能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精选知识点,设计典型问题,选择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使他们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去观察、分析、猜想和探索,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四、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第一,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向。第二,切实抓好四个环节(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主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六个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达;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造性思维。我们还要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偏爱学困生”。在各个数学环节中都尽力体现分类教学,分层知道。例如,在作业联系的训练题设计时,我们强调“低起点,小台阶,缓坡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优生吃饱吃好,拔出尖來;让学困生吃得进,消化好,跟上队,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坚持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运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如果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创造,不但时间不允许,教学进度将受到影响,而且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不能单纯把新课程提倡的这些学习方式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而要在教学中,辨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要推行积极的接受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引”和“导”的度,避免“满堂灌”,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接受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设计每节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在显示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真正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天地。让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