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教学亮点打造难忘课堂
2015-05-30常绪春
常绪春
摘要:新课改实行以来,新教材更加生活化、实用化,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政治新课标、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教材的每一框、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联系生活、回归生活甚至指导生活。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就是一门指导学生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一门可以活学活用的现世的智慧。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新课改学生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唯一一门德育课,是所有课程中除了语文以外唯一能够感动学生的一门课程。高中政治课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亮点?怎样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结合本学期对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学尝试,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真实做法。
一、老师一句话“挑拨”,引爆全班学生大论战
让辩论成为亮点:
学习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学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明确了文化创新的四种错误倾向之后,我联系实际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这个活動让全班同学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我给学生读了一段材料: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京剧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京剧需要创新。有人提出,可以用钢琴等西洋乐器为京剧伴奏,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学生们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同意”“坚决反对”。
张兆婷说:“京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用民族乐器伴奏。如果用钢琴伴奏,京剧就没有味道了。”
刘艳萍:“钢琴属于西方文化,我觉得用它为京剧伴奏不大协调。”
我一看,学生钻进了死胡同:“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绝对不相容的吗?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吗?”
王天终于站了起来:“我认为,钢琴属于优秀的西方文化,可以用来为京剧伴奏。我们应该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我心里为王天暗暗叫好,可是他的话却引来其他同学的“围攻”:“学习西方文化也不能这样啊。”“你这是崇洋媚外!”……
王天这一派也毫不示弱:“钢琴是高雅的艺术,是你们不会欣赏。”“你们的思想太保守了,顽固不化!”……
两派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我赶紧出来解围:“中国传统文化到底能不能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
学生:“能。”
我又问:“你知道的中西合璧的文艺作品有哪些?”
学生似乎开了窍,姜雪娇站起来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他同学说:“中国版杂技舞剧《天鹅湖》”,“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用交响乐伴奏”
我及时追问:“我国的民歌可以用交响乐伴奏,为什么京剧不能用钢琴伴奏呢?”
很多学生安静下来反思。
我接着抛出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人用钢琴为京剧伴奏了。1968年,钢琴伴奏版的《红灯记》在北京演出,当即一鸣惊人,引起全国轰动。”
经过这场激烈的思想交锋,学生对这堂课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辨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辩论法是中学教学中又一重要的教学方法。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辩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政治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难忘的课堂。
二、老师上网偶得,学生深受震撼,问题迎刃而解
让事例成为亮点:
在进行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备课时,我发现“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为什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知识点比较抽象,既是本框的重点,又是本框的难点。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如果此处有个恰当的事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在网上搜索关于中国古代“孝”的故事,无意中搜到一篇名叫《中国古代对不孝的惩罚》的文章,正好符合我的需求。
课堂上,学完“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后,我给学生读了这么一段材料:
中国孝文化——古代对不孝的惩罚。
材料一:古代人对父母“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唐律?斗讼》规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绞。”詈就是辱骂,辱骂祖父母、父母的人就判死刑。
材料二:古代人赡养父母“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唐律?斗讼》规定:“诸子孙违反教令及供养有缺者,徒三年。”《唐律》还规定,父母在世时,如果子孙攒私房钱或者要求分家的,要处以三年徒刑。
材料三:关于“丁忧”制度。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丧三年。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要请三年长假回家守丧,叫作“丁忧”。在丁忧三年期间,子女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睡草席,枕砖头块;要戒除一切享乐活动,丁忧期间粗茶淡饭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听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三年期间不能娶老婆,不能生孩子。
《唐律?户婚》规定:“诸居父母丧而嫁娶者,徒三年。”“诸居祖父母、父母丧生子,徒一年。”
学生听的时候是一脸惊讶。在子女被娇生惯养、过分溺爱的现代社会,他们惊讶古代人对父母是如此毕恭毕敬,古代人对不孝的惩罚是如此严厉无情。
我接着提出问题:上述材料中哪些思想和做法对我们还有借鉴意义?哪些已经失去了意义?
朱北仓:“我认为古代人孝敬父母的思想,如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我们应该继承,应该学习。”
解丽:“在古代骂一句父母就被判死刑,判的太重了,我们不能借鉴。”
潘伟:“我认为古代丁忧制度我们不能借鉴。”
老师:“为什么?”
潘伟:“它的那些规定不近情理,太没有人情味,不符合实际。”
高冰冰:“丁忧期间什么事都不能做,让人白白浪费三年的时间,太可惜。”
我又问学生:“对古代的丁忧制度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抛弃?”
学生回答:“是的,应该完全抛弃。”
学生又走上了极端,于是我启发他们:“现在人们的父母死了,就没有悼念仪式了吗?”
叶秋实:“有,现在父母去世了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只不过时间比古代大大缩短了。所以对古代的丁忧制度不是抛弃应该是改造。”
老师:“联系实际,说的非常正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是什么?”
学生:“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孝的思想)。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如丁忧)。”
老师:“所以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由于有了这个典型事例,不用解释,学生就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本框的重点难点问题,由于一个事例,全部迎刃而解。
三、结语
林语堂说:“所谓教育,就是将大部分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那一点点。”若干年以后,学生们也许不会记得每一堂课老师所讲的所有知识,但是如果他在回忆高中生活时,能够想起老师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教学亮点,并且这些亮点在潜移默化中对他还有一点用处,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