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途径探索
2015-05-30刘夫明王佩
刘夫明 王佩
摘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中,课堂模式和实践一直是主要内容,从学生兴趣培养、意志品质创建、数学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论述,为中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学科兴趣突破口意志品质个例处理
数学作为主要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内容,而中小学的数学课程关系到学科培养和人才深度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也会是关键。不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现代课堂,提高效率都是最求目标,从不同途径,探索中小学的高效课堂将是长期的任务。
一、以学生为突破口,建立学科兴趣
数学是具有天赋性的学科,并且这种天赋和能力并不是适应所有人。新课程已经没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数学的学习目标不再是仅仅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人才,而是让更多人具有数学普遍能力,并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带来的利益。所以,做到小学生的数学入门工作,抓住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教师要用心用力。一是进行系统的思想渗透,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完全形成的时候,思想渗透的力量更强大。比如,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如动画片,小游戏等,适当提出,他们都和数学有关,也可以用真实的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提高自制力,正确对待数学课,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课堂实施中,用精彩的课堂设计和课堂推进吸引学生,将学生留在课堂。其中,课堂引入是第一步,如在“测量”一课中老师可以列举测量不同事物用不同工具和测量单位做引入,如测量身高用厘米,测量城市距离用公里,测量一粒米的半径用毫米等。如此与生活接近,又与课堂内容息息相关的的引入会让学生很感兴趣。再有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接受。比如,在课后留一些有趣的课外题。如在学习完口算乘法后,留一个课后作业,让大家搜集整理多种口算方法,包括速算法等,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会主动完成这样的作业,并有意外收获,开阔大家的视野,也让更多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意志品质
学习除了智力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了,其中对数学学习来说,意志品质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建立优秀的学习品质可以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
1.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科学的能力综合,而数学思维则更具抽象性,整合性,要从思维的角度、深度和创新来深度挖掘。比如通俗问题数学化就是基本的数学思维,它可以让复杂问题程式化,数字化,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授“大数的认识”一課时教师不是正面提出大数对生活的影响,而是从计算机的发明,统计学在经济、战争、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以震撼的开端让课程充满悬疑,让数学充满力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度。同样,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老师首先拿出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他们都有什么几何性质,当学生答出面、线、角时,再让学生找出有几个面,几条线,几个角,从而提炼出两种立方体的“不同”,最后归纳出两种形状的数学特性,这样的学习思维过程慢慢让学生掌握了方法何步骤,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积极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不是单一的能力累计,集体教学的优势就是能开发集体学习精神,那么合作学习模式值得探索。一是全员参与的全员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同学,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做到普遍性,评价学习也是一样,不能偏重某些同学。其中在分组讨论,局部小测中一定要在全员有效展开。二是小组合作要体现不同角色,不能搞平均化,更不能用特例代替集体,小组建立要综合各种因素,从学习能力,学生性格,到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更有效。还有就是要强化活动课,不仅仅是常规的兴趣小组,如数学猜想攻关小组等更可以强化集体意识。再有进行开放式教学,有效地将学生集中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个小团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小组竞赛,分头讨论等,能够很好地增强团队意识。
三、利用解决数学个例启发学生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是低年级数学计算的一个过渡,是计算从单纯、简单到稍微复杂的一个起始点。更是数学学习难度加强后给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初步体现,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意义,并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是低年级数学教师需要大力探求的。
为什么说有余数的除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转折?首先,这种计算打破了以前整数除法的口诀限制,是一种知识更新,也是一种认知新起点。其次,从计算步骤来讲,有余数的除法已经超越了“一步到位”而是需要至少两个步骤,才能完成,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对学生的思维方略是一个考验。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关键学习阶段呢?就要用具体数学问题导出计算过程。此时的学生已经熟悉了表内乘、除法计算,对简单的除法竖式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大致已经能操作基本过程,但具体的有余数除法还不能明确原理,更不能熟练进行计算。这时,枯燥的讲解是意义不大的,最好的方法是用数学解题示例的演示来“说话”,如教师可以出一道事例题:家里有6个苹果,分给爸爸、妈妈和自己,没人几个?学生会很快给出答案,并能用竖式计算方法计算出来;如果有7个苹果,同样三个人区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先问学生结果,其实多数学生会得出答案:还剩一个,但怎么来的答案,回到计算就不容易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竖式计算,试商方法在此展示,这样的计算演示要经过几次,熟能生巧,熟也能让学生找到规律,充分理解。
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看似是个例,但意义绝非如此,它会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数学展开层面,对学生的非智力启发意义非凡。
总之,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途径是多样的,只要把握住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学生因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创新课堂模式和方法,就会找到高效的内涵和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11,(06).
[2]高海军.探析教师的引导教学法[J].华东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王凤仪.浅谈小学数学思维培养[J].小学数学教研与实践,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