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运用

2015-05-30张娜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促进实践活动

张娜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 动手操作 兴趣 促进 实践活动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如教学《体积单位》时,观察身体的哪个部位最接近1立方厘米,学生就会发现一个手指尖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量一量,橡皮的体积大约有多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答案。接下来抛出一个问题: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量一量自己的书桌洞的体积?学生发出“啊”的声音,自然而然的引出1立方分米。让学生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量一量教室的体积,学生也会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自然引出1立方米的体积单位。学生非常想知道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利用教室的墙角以及三个1米长的铁架围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能装下10个同学。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非常享受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能力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生动地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動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长、宽、高和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体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体体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是求长方体形状的教室或者求游泳池的体积也用这种方法来求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体,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的长方体长是12厘米,宽和高都是一厘米,它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一样也是12立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的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但是它的体积也是12立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也是12立方厘米”,“我发现,只要是用12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它的体积就和原来都一样,都是12立方厘米”“我发现,用长乘宽乘高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现在,我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了,用长×宽×高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的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张顺燕.数学的源与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4]任法新.追寻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0,(11).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促进实践活动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