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陕北民歌中方言运用的重要性

2015-05-30张馨月

北方音乐 2015年12期

【摘要】陕北民歌可说是中国民歌的一朵奇葩,如何使这朵奇葩绽放的更加美丽,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陕北民歌流传在黄河流域五百多年,确切的反应出陕北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活面貌。一首歌曲的演唱,不但需要歌者高超的歌唱技巧,同时需要歌者演唱出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歌曲本身地域性的方言,讲究声情并茂,否则,就失去了歌曲本身的“味儿”,本文根据陕北地区的方言特点,通过三个方面的语言运用,做出了浅析。

【关键词】陕北方言;叠音运用;衬词运用;韵脚和谐

从古至今,民歌就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不同时期的民歌会反映出不同的时期的特点,不同地域也会反映出不同的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与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 、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因而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更加是绽放出了独特的光彩。由于陕北民歌地域性特点浓厚,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需加入大量的陕北方言,使得歌曲听起来更加有韵味。

一、陕北方言的发音

所谓“两地不同俗,异乡不同音”,由于陕北地区位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方言和语调更是多种多样。陕北方言中一般都没有前鼻音,所有的前鼻音都发成了后鼻音。例如在陕北方言中“我們”的“们”,不是发音成“men”,而是发音“meng”,“人民”不是发音为“ren min”,而是发音为“reng ming”,“吃饭”不是发音“chi fan”,而是发音为“ci fang”,“亲”字发音不是“qin”,而是发音为“qing”,等等一些发音;另外还有一些陕北的方言中,会把“J、Q、X”读成“G、K、H”。例如《信天游》歌词中的“为什么那个露水地里穿红鞋”,其中的“鞋(xie)会唱成“hai”,再如《衡山里下来的游击队》中的”下(xia),会唱成(ha)等等。另外在陕北方言中,“露(lu)”读成“lou”,“山(shan)读成(san),“生活”不读成“sheng huo”,而是发平舌音的“seng huo”,等等许多发音特点;不同陕北地区的发音还略有差异。

二、衬词的使用

衬词的使用,在我国诗歌中常见,它与歌唱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衬词的使用能够渲染歌曲的气氛,表现情绪、完美节奏和旋律,陕北民歌继承发展了这一点。在陕北民歌中,经常出现“那”、“那个”等衬词。例如《五哥放羊》中的歌词:“正月格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上红灯,红灯(那个)挂在(哎)大(来)门外,单(那)等我五(那个)哥上工来。”再如陕北民歌《赶牲灵》中的歌词:“走头头的(哪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啊呦”、“那个”这些字其实并无实际意义,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所强调的是一种韵味,起到了描摹形态的作用。

三、叠音的使用

在陕北民歌中,叠音常常出现。一般放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数量词、名词或动词之后。形容词后接叠音的据多,例如:《兰花花》的“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还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其中“蓝格英英”、“红艳艳”,就是把颜色形容的淋漓尽致。数量后接的叠音,经常是为了满足音乐节奏的需要而出现的,旋律的重叠也是常见现象,因此,也需要歌词部分的重复。例如《赶牲灵》中的“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哟)带上的(那个)铃子罗噢,哇哇得(那个)声。”带上了这些叠音,更加充分的表现出了歌曲的那个“味儿”,使得人们听起来更加亲切。

四、韵脚和谐

在陕北民歌中,韵脚和谐也是非常注重的。在作曲家创作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将具有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词放到句首或句末,使乐曲的声音和谐优美,产生一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的效果。同时,韵脚和谐也会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舒适,旋律歌词容易被人们记住,唱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在歌曲《走西口》中的歌词,“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歌词中每句的尾字”口、留、手、口”,互相呼应,对歌曲中妹妹送哥哥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冲击,使听众对旋律记忆犹新。再例如歌曲《三十里铺》,“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和了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不仅在旋律上互相呼应,首字“提、家、四、他”,读起来朗朗上口,发音高亢嘹亮,深入人心。

五、总结

陕北方言伴随着陕北民歌一同成长,方言的运用是陕北民歌中的一大特色,是歌唱陕北民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陕北民歌是陕北方言所造就,而且陕北民歌的旋律创作、节拍节奏、音高走向,都与陕北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言的运用恰到好处的突出了陕北地区的风格特征。合理的运用方言,可以增添歌曲的韵味,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感情色彩,与人们更加接近。在我们演唱陕北民歌时,要更加要注重声情并茂,使高超的演唱技巧与歌曲的艺术特色融为一体,完美的表现出歌曲的灵魂以及歌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丁雅贤.心灵的歌唱[M].沈阳出版社,2011.5.

[2]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3]陈梓阳.论新编民歌的二度创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9.

[4]张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A].西北大学学报.

[5]张敏.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6]鲁惠.陕北的民歌[A].陕西:延安,2004(17).

作者简介:张馨月(1991—),女,山西长治人,现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声乐表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