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之典范
2015-05-30韩俊俊沙剑青
韩俊俊 沙剑青
华北平原,不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来以农业发达著称,自古为兵家必爭之地。七七事变后,驻守华北的国民党军队被日军迅速击溃败逃,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却抓住战机,迅速进军敌后收复失地,建立抗日革命政权,与日本鬼子打响了平原游击战,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典游击战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地道战、地雷战。
吕正操,开国上将。1937年10月10号,吕正操率部在梅花镇阻击战中,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八百人,这是侵华日军在河北省境内首次遭受重创。但第二天日本在梅花镇进行了报复性屠杀,整个梅花镇2500人让日本鬼子屠杀了1500人。吕正操之子吕彤羽每每提起这次惨案都痛心不已,他说:“如果当时有地道,老百姓就不会死这么多人。”
王耀南,开国少将,地道战创始人之一,曾被朱德称为地道战之父。在抗日战争时期,王耀南由于战绩突出、英勇负伤,毛主席将正面铸有民族英雄四个字的八路军战伤证章授于他。
1941年春,王耀南在冀中军区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利用村落改造地形,把村民已经在地下连通的菜窖、蛤蟆蹲(小地道)进行改造,使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通道改造成既防毒又防水、既可藏又可打、村内村外连成一片的战斗地道。地道战解决了平原地区军民打、藏、养的问题。还多次举办地道、地雷战培训班。当时对地道的图纸高度保密。因有人出卖图纸,冀中区党委还对此进行了严肃的处理。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中这样写到:“1941年底……,估计就要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日军面临的“恶化”与我军民大力发展地道战地雷战不无关系,据王耀南之子王太行讲,是地道战把华北这个地方变成敌人的泥潭,随着后来地道的规模越来越大,迫使日军控制范围越来越小。整个华北有441个县,到1944年底只有7个县还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华北民兵有30多万个“拉雷手”小组,准备了3千多万个拉雷,还挖了15万公里的地道,冀中地道占了30%。农村的地道基本达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四通八达,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1945年准备把敌人从所有的县城挤出去。老百姓还在地道里培养蘑菇、木耳,储存山药、白菜、土豆、萝卜;地道里还建了酒厂、醋厂、酱油厂、服装厂,这些产品还进入到了北京、天津、保定、张家口、石家庄市场。挖地道的成本当年就能收回来。
抗战期间,中共冀中地区杰出领导人吴立人,是实践毛泽东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伟大构想的亲历者和开创者之一,在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政委程子华、司令员吕正操的领导下,为地道战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对吴立人同志的结论中说:“抗日战争时期,吴立人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的日子里,带领群众进行游击战,地道战,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原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对吴立人抗战任冀中九分区政委和地委书记时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迟浩田说:“吴立人同志坚持八年抗战,是名符其实的抗日英雄。吴立人同志在冀中抗战史中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当年冀中九分区政委吴立人同志非常出名,在对日作战中英勇顽强,如开展白洋淀斗争、地道战、青纱帐、武工队斗争、地雷战等”。孙毅将军也曾说过:“吴立人同志在冀中坚持八年抗战,与冀中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深受冀中百姓的尊敬与热爱”。开国中将王紫峰同志也说过吴立人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据冀中九分区大事记42页记录吴立人同志担任九地委书记兼政委后即开始推动地道斗争。“1940年秋,为进一步加强对民兵的领导,分区、县、区、村将人民武装自卫队改为武委会,各级武委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领导人民挖地道、埋地雷,对保存自己打击敌人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是吴立人担任地委书记后推动地道战争的首次记载。1940年7月吴立人任地委书记兼政委后,冀中九分区各县军民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根据地委指示,积极推动和开展了地道斗争,主要是通过武委会进行的。当时吴立人对九分区开展地道斗争最早提出要搞隐蔽的地道斗争。另外,吴立人在冀中九分区任地委书记兼政委的第二年,同样推广了蠡县地道,据冀中九分区大事纪第48页记录:“1941年夏,九地委向各县再次推广蠡县开展地道战的经验。地道与地雷相结合,成为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有效形式。”吴立人领导的九分区不止一次推广过蠡县地道战的经验。
张国坚1940年任冀中区党委社会部部长,建国后曾任国家经委副主任。他在回忆冀中地道斗争时说:“地道战是人民群众搞的,有的区党委领导同志,不经过区党委的同意,私自跑到蠡县批评吴立人,不让搞下去”。由于当时区党委对开展地道斗争有不同的认识,吴立人也受到了批评。但这在当时由于开展地道斗争还缺乏经验,还不可能做到像吴立人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藏得住、走的了、打得好”。“能藏不能打”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区党委的同志中有不同认识都是正常的。这一时期的地道斗争是由地洞、地道向地道战转变的时期。
建国后程子华同志在回忆录中说“对地道的作用如何看,在冀中区党委委员中引起了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在敌人面前应该是进攻,而钻地道只能藏,不能打。一旦被敌人发现,只好束手待毙。因此地道是消极的,是右倾思想的反映,主张不用地道。另一部分同志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要是积蓄革命力量,坚持斗争。挖洞正是毛主席说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它是积极的,不是右倾保命。受了损失,说明地道不完备,应该设法改进,不能因为受损失把地道否定掉。争议结果,意见还没有统一。我于1941年秋,带上九分区二队丁冬等几个同志到蠡县三区、高阳、清苑等县,对地道作了调查,蠡县属于冀中九分区,我向区党委作了汇报。区党委思想一致了,才肯定了地道斗争。随即发了文件,要求开展地道斗争。这样,地道斗争就广泛开展起来”。
从1942年3月20日以后,冀中九分区贯彻《冀中军区司令部、冀中武委会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这一重要文件,冀中九分区地道工作进入快速发展和主动的地道战时期。1942年6月下旬,冀中军区发出指示强调“要普遍发展秘密地洞,特别是发展干部的、小型武装以及群众的小型地洞,要绝对保密,便于在情况紧急之时隐蔽”。1942年10月,冀中武委会支持各地“要改进地道,加强作战设备,要建设作战院,实行村内联防”。十一月冀中区党委指示“把大量发展起来的地洞,在不妨碍秘密的情况下,适当结合起来。现时掩护我之工作人员,将来广泛开展地道斗争,忽然变敌占区为游击区……”。吴立人之子吴淳说:“吴立人同志于1943年7月调晋察冀分局党校任秘书长,在此之前,冀中九分区各县的地道在抵御日寇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和取得抗战胜利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冀中九分区大事纪第76页记录:“1943年6月,冀中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推广了九分区等地开展地道斗争的好经验,逐步形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有通气孔,瞭望孔,射击孔,干线、支线能容纳全村人和连排战斗部队,成为能战、能守、能攻的‘天地人三通,使我能隐蔽医院、电台、报社、小工厂,使地道战大大向前提高了一步”。到1943年底,冀中九分区各县出现了能藏、能走和能打的地道了。
冀中九分区 广大抗日军民在冀中区党委、军区黄敬、程子华、吕正操同志的带领下,不断丰富完善地雷战、地道战等一系列战法,与敌人斗智斗勇,给日寇造成了重大杀伤,振奋了抗战的军心民心,而日寇却不得不在悲观惊恐中一步步退却,最终,冈村宁次对我军民的“铁壁合围”只得宣布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