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土壤里播种诗意
2015-05-30刘克邦
刘克邦
毫不夸张地说,读湘江冷月的散文,就像在鉴赏广袤星空中的一轮明月,清澈如洗,熙光映照,让你顿生一种荡涤闹市喧嚣、洗涮心灵尘埃,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受,进入无欲无奢、与世无争、美丽如画、博大宽广的“桃源”境地。
在散文世界里,湘江冷月怀真抱素、执著坚信,怀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现世的思考,以其缜密、丰盈、诗性的文字和语言,寻觅着美妙、圣洁的人性光辉和人生真谛,传达着生活与情感、与爱的独特芬芳。她心无旁骛、无欲无念,自然而又率性地借助浪漫的幻想和诗意的文字,激活了诸多奇丽美好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邃恒持的意境,在读者面前留下了其美丽婆娑的身影和玉洁冰清的胸襟。
马丁·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人的生活,如果没有诗意,那将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搞创作的人,如果不怀揣诗意,他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一堆呆板、生硬、迂腐、空泛的陈词滥调、连篇废话。湘江冷月有意无意自然而然地追逐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荡漾在诗意的文字海洋里。读她的散文,是一种洗练,一种享受。她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妙趣横生的诗意,而这种诗化意境的营造,主要通过运用大量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出来。“冷月无声,却是一脸宁静地望着我,一如你的目光,清澈凄楚而又略含羞涩。”(《月光爱人》) “已近黄昏,湖水被秋染黄,漾着轻昵的蜜语,天空也洇湿成玫瑰色的温柔。”(《秋天的日记》)等根据诗情的需要运用拟人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时而磅礴时而柔婉的意象,新颖而且别致,达到了对诗意感觉的追求。 “堤岸,一丛一丛芦苇如同亲人,互相搀扶依偎,它们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心语。”(《相伴人生路》)“江南淡褪了繁华与铅尘,宛如一幅恬淡静谧的水墨丹青。”(《江南春雨》)等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原本僵硬的文字变得圆润透亮,使语言显得更加和谐,能够更具体、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意图,达到了诗化的效果。你读了她的散文以后,犹如步入一幅幅美妙诗意的画景,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不知回家的路。
湘江冷月热爱生活,敬畏圣贤,精雕细琢,惜字如金,在诗意化语言的建构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诗词,又给人带来了古典的美学享受和诗意的语言特色。在《但愿人长久》中,作者从“听一支咏月的曲子”开场,将读者带入对爱人的思念之中:“人世茫茫,知音难求,谁还能与我一同感受忧乐悲喜?记忆的完整全是因为曾经一起望月的还有另一个人。”“烛影摇红,今夕何夕?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词的婉约之妙,无不在文中涌现,像一束束悄然开放的鲜花,在微风中摇曳跳跃,给人一种美的诗意的享受。“在唐诗古韵中行走,轻啜平平仄仄,聆听文字剥落的瓣瓣窃语。”(《隐形的翅膀》)“端坐在消瘦的宋词里怀想。一些充斥着馨香的句子,开始发芽。轻轻的将它捻成花瓣,别在挽起的发上,如同挽起你曾经的笑意。”(《梦中淌过的影子》)这些文字,被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和调遣着,一个个地鲜活起来,具有强烈地生命力和感染力。“我长发齐腰,一袭素裙落坐于湖光潋滟,在平平仄仄的唐宋诗词里,浅吟低唱,却已黯然成伤。”(《忽而岁末》)“你就是那从唐诗宋词里姗姗走出的婀娜女子,撑着一柄油纸伞,流眸顾盼,望尽车溪河。”(《悠悠乌镇》)诗与人,人与诗,达到了高度的汇通和奇妙的融合,让你还真不知道是诗在人中,还是人在诗中。在湘江冷月的这些散文中,唐诗宋词里古典之美无处不在。在月光融融的夜晚,让我们仿佛置身在一场华美的氛围里,看到一颗灵魂在跳舞。那颗灵魂是古人,也是今人,是唐诗里的风,也是宋词里的月,这也是作者内心的本真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潜质。
现代社会嘈杂喧嚣,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的确很难,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追求着一切可以成为所谓的“至上”的东西,却往往失落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其实,正是因为有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种普遍而深沉的情感,我们才会有美好的、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湘江冷月是个性情化的女子,每一丝细小的微风吹过,总有落英乍现,总能拨动其情思,动漾起她的灵魂。她在《梦中淌过的影子》《风铃摇曳的爱》等作品中,含蓄地“琢磨着、品味着、体会着母亲的爱”,一颗母亲慈美又充满忧思的心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天堂的泪光》中,她对亲人的怀念哀悼令人动容。生命因爱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使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再暗淡、冷漠,生发出令人振奋和欢呼的色彩与光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更见湘江冷月那颗善感的温情的灵魂,“亲爱的,你说你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枝一叶。可为何你嬉笑时、嗔怒时的娇容在我眼前走马观灯,一梦接是一梦?”(《月丝帛般滑过江南》) “你行于绵绵幽长的细雨中,我乘一叶扁舟,荡于粼粼碧波之上。你一手举着绢伞,一手牵着红酥手,那亘古的柔情,却是定格在西湖古韵里,醉了晚霞。”(《断桥风荷》)在这里,是责怪,还是牵挂,是与自己对话,还是与心中的“那位”呢喃,也许两者兼之。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湘江冷月笔下的爱情咏叹并非浮在文本表层的青春感伤,而自有更深意味的人生体悟。湘江冷月不但从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鲜明的现代意识感悟女性情感生活的深刻内涵,又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把女性的爱情、命运搁置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上考察,表达出知识女性对世俗爱情和女性命运的超越与悲悯。
散文中关于读书和听音乐之趣与行旅之乐的书写也彰显了作者的知性和洒脱。湘江冷月“坐在夜的深处”“一卷在手,咀嚼着故事里的快乐与伤悲,寒冷与寂寞,那些曾经轻轻来过,又悄然远去的思绪,如清霜般淡淡凝结,湿了春夜。”(《听风慢慢流过》)不但沉浸在这样的“书香氤氲”里,不但“乐此不疲地翻阅这些灿若星河的文字,就可以在最深的红尘里与她重逢”,而且“方才知道自己此前多年的幼稚与虚妄。也就是那刻,她的形象在脑海里日渐丰满。”(《雨夜品读林徽因》)在《冷夜独有寒霜凝》《我是你臂弯下的那朵睡莲》《爱人》等散文中,作者与音乐相伴,洋溢着豁达与浪漫,憧憬着幸福与美好,“我素指为琴,弹一曲但愿人长久,刹那间成为绝唱。”“一把古筝弹落了风尘,拨动了水韵。”“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湘江冷月不但把读书听音乐当作一种“心灵的旅行”,而且“行万里路”,在旅途中放飞自己诗意的心情,在《西藏梦境》《柔软的时光》《烟雨张家界》《悠悠乌镇》《台北的夜》等系列作品中,作者或置身拉萨、丽江、张家界等名胜古迹,看“百年烟雨”,叹“人世沧桑”;或行走乌镇、梦月谷、西湖断桥等自然山水,览“众山之小”,书“造化灵秀”。这些散文可谓是思接古今名胜,笔涉南北山水,充分彰显出作者洒脱不羁的齐物胸怀和行旅之乐。
湘江冷月还将细腻的情感投射与绵密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叙写生活中的人和事,考量心灵世界的繁复与幽远,尽力突破日常规范、习常传统给人们设置的认知栅栏,让自己的目光与美好的生活相拥,葆有一颗纯美素朴的心灵,来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祈愿自然和诗性的回归。“生命的花季何必计较长短?只要曾经绽放过、美丽过,并给世界以诗意和憧憬,便是无悔、无憾。”(《雪问》)“一个人活着并不在乎生命的长短,亦不在乎世俗的目光,只在乎生命是否精彩。”(《冷雨夜》)“原来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让我们懂得善良和爱的过程。”(《那些花儿》)在这些散文中,湘江冷月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因理性光辉的烛照,竟使那些景物有了灵气,有了人格,有了动感,从偶然到必然的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省和感悟。
自古以来,艺术家就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一种美的艺术追求。散文世界里所表现出的绘画美则指的是作家用文字勾勒出绘画般的效果,多采用具有色彩感的词藻来形容意象,从心底发出并触动人们的情感神经而使其产生美感。湘江冷月的散文还富有灵动而独富意蕴的画面美,这样和充满诗意的语言,构成了一幅生动有趣、诗意盎然的描写画面;使情、景、意融为一体,既优美传神,又耐人寻味。“偌大的杭州是轻巧、静谧的。千树琼花,十里垂柳,娉婷婀娜的身姿,一如小家碧玉。草木隐隐婆娑,带来一季馥幽素雅的清香,连同氤氲湿润的气息。置身其间,犹如置身于水墨丹青卷轴中,又如饮佳酿,醇郁可人。”(《江南寻梦》)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江南的一幅水墨画,用笔凝练简约,却神韵俱佳,使人如入画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另外,在《秋殇》《夏荷》《烛光》等散文中,作者做到了文中有画,人在画里,营造出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
湘江冷月以自己独特而细腻的心灵感受来建构自己的散文世界,在她的散文客厅中,既有心的呢喃、爱的呼唤;又有放飞云空的思绪、五彩斑斓的画面,还有水到渠成的哲思与对话,虔诚地与万物、与自我、与心灵的对话。她的散文注满诗情,充盈善意,是如此地拨动心弦,打动人心,让我们看到一位江南才女温婉的内心,看到她的情与爱,悲伤与忧郁,引领我们触摸她的灵魂,趋近人生的彼岸。
当然,湘江冷月的散文还可以与土地、与生活、与时代更贴近、更密切一些,阐发的价值主题和人生方向还可以更鲜明、更深刻一些,以物寄情,格物达理,启人深省,增人益智,则锦上添花,达峰至美。
(作者单位:湖南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 佘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