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机构档案电子化管理探析

2015-05-30郝飞

档案天地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电子化医疗机构计算机

郝飞

医疗机构档案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图表、簿册、录音、录像、盘片等各种门类和各种载体的档案,包括文书档案、病历档案、科技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会计档案、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档案等。电子文件一般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以数字化信息的形态产生在电子计算机里的电子公文、电子图书、电子图形图像、电子文献资料等。国家标准中对电子档案的定义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所谓档案电子化管理,是指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并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普遍应用于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中,但档案的电子化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拟对医疗机构档案电子化管理进行分析探讨。

一、医疗机构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必要性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医疗机构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过程,以及化验结果、病理报告、手术安排、疗程控制等过程均可以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一来,档案的前身就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自然也以机读形式存在,这种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电子化管理成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化管理节省存储空间

纸质档案在立卷归档后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来存放,而电子档案只需占据极小的存储空间。例如,一张光盘的容量可达600MB—4000MB,它可以存储35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信息或10万页的图形信息。这就相当于把一个文件柜里的档案内容压缩到一张光盘上,对于存档量大而空间较小的档案馆(室),电子化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

(二)电子档案复制的精确度较高

纸质档案复制或缩微品拷贝时经常会出现清晰度下降、畸变、信息丢失等问题,而电子档案的复制是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处理,精确度较高,几乎不存在这些问题,可以实现复制件内容与原件内容完全相同,有效避免信息丢失。

(三)电子化管理的操作简捷,工作效率高

电子档案的形成和归档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及相关的软件系统,减少了人工操作步骤,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查询利用时,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对电子档案进行查询,只要输入查询条件,就可以迅速提供查询结果。即使在档案存储量很大、查询条件模糊的情况下,计算机也可以较快地显示查询结果,使得档案查询工作方便快捷。

(四)电子化管理的传递更加快捷

电子档案是在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其传递既可以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与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可以同时传递给多个利用者,不受存储载体的限制,简化了档案的逐个传递过程,节省了传递時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电子化管理可以促进档案的新分类

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后,医疗机构档案传统的分类方法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医疗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布在几个管理模块中,计算机按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档案的分类更能贴近医疗工作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

二、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档案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资源,但不少医疗机构都存在“重医疗、轻档案”的思想,认为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医疗机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设施不完善,电子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

重视不够导致了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不足,管理设施不完善。当前许多医疗机构都存在档案库房面积狭小、安全保管不到位、办公设施陈旧、管理工作手段落后等问题。虽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之中,但档案工作未能完全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及时转变,有些单位对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所必需的计算机、扫描仪、管理软件等相关电子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档案的收集、整理、检索大多还停留在手工阶段,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偏低。

(三)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有待加强

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但目前许多医疗机构的库藏档案业务基础相对薄弱,案卷质量不高导致电子化转换工作任务繁重;归档文件材料的多样性造成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各单位档案管理系统和网络建设各行其是、层次不一,其规范性、开放性、服务性、共享性较低,无法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因此,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层次、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很多医疗机构都缺乏具备现代高技术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大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程度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三、医疗机构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一)提高对档案工作及其电子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医疗机构档案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过程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写照,能为其当前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研究依据和决策参考,所以应该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医疗机构实施档案电子化管理,既符合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又是提升医疗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管辖单位对此项工作都应高度重视,加快推进。

(二)加强电子化管理设施建设

一整套现代化的软件、硬件设施,是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应购置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服务器等;在软件方面,应购置和开发档案管理软件,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并使档案管理系统与本单位的其他各项工作相衔接,确保各类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工作快捷、平稳、有序进行。

(三)建立健全电子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

为避免在档案管理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情况,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具有统一科学的准则和依据,将档案各项工作有机联系起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规范、高效运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建立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形成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并保证贯穿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四)加强电子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档案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

为使档案管理者具备扎实的档案(下转第73页)(上接第76页)学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应有计划地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和理论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

2.加强档案电子信息技术培训

建立档案电子化管理系统,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以确保系统的平稳有序运行。对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人员,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入手,结合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进行培训;对于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人员,培训的重点可以放在信息的规范采集、系统的全程运用和网络知识的应用方面。为巩固培训成果,还应将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范畴中去。

3.留住现有人才,积极引进人才

要营造爱惜档案人才、留住档案人才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重视,要在工作待遇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做到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还要积极引进能够适应档案电子化管理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储备,优化人才梯队。

(作者单位:唐山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电子化医疗机构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推进外汇窗口服务电子化
1 我省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首次上线运行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汽车电子化,没有假设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