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多县鼠害现状及综合治理策略

2015-05-30苟存珑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18期
关键词:鼠害治理对策

苟存珑

[摘 要] 通过走访牧户、实地考察和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杂多县的鼠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鼠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鼠害治理的原则和方法。杂多县主要危害啮齿动物4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高原鼠兔。

[关键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鼠害 治理对策 生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267-02

杂多县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与玉树、昂欠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接西藏自治区,北靠治多县。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290米,最低海拔为3900米,最高海拔达6000米。从整体看,西部地区地形坦荡,山体低矮平缓;东部地区高山严峻,峡谷深切,海拔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随着地形的变高也越来越艰苦。

鼠害的发生成为杂多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自然概况

杂多县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3°38′-96°12′,北纬32°08′-34°15′之间。县城萨呼腾镇离州府结古镇223km,距省会西宁市1084公里。全县土地面积5361.61万亩;其中草地总面积4886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439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2%。

全县共辖七乡一镇,31个行政村、110个牧业合作社。2014年初,根据统计数,全县牧业户数12769户,人口56309人。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9.3万头/只/匹,母畜比例54%、共繁殖各类仔畜8.67万头/只/匹,成活率为91%;出栏牲畜3.8万头(只),出栏率为38%,出售11.13万头(只),2014年,全县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2081.75元。

2 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的基本要求,采选取典型样地,用夹日法和洞口统计法,调查啮齿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同时采取入户访问和座谈的方式收集鼠害资料。

2.1 夹捕法

草地鼠害监测方法:在草地植被监测点,选定三块1/4公顷的固定样地,采用堵洞盗洞法、夹日法进行,同时在植被盛期采用样方对照法进行损失调查。

2.2 洞口统计

选定有代表性的样地,用GPS定位,记录调查地点的生境特征。结合足迹和粪便等痕迹,确定洞口是否为弃洞,根据对洞口的判断,识别鼠种。用样方统计各类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洞口数量。鼠兔采用堵洞开洞法确定有效洞口数。

2.3 访问调查

访问当地牧民了解各地鼠害的历年发生情况、迁徙情况和发展情况,掌握鼠害和农牧等经济活动的关系。

3 鼠害类型和危害现状

3.1 鼠害类型

杂多县主要危害鼠种有黑唇鼠兔(Ochotonacurzoniae)、根田鼠(M.oeconomus)二种。

根据高寒草甸、草甸草原型啮齿动物的危害特征,可将杂多县的鼠害分为:

(1)鼠兔型;(2)鼠兔+田鼠型;

鼠兔型:以黑唇鼠兔的危害为主,为地面鼠害。在全县内发生较为普遍,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在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场,莫云乡、阿多乡、查旦乡的夏秋季草场,海拔超过4400米,在高山嵩草草地类型草地上,洞口数超过2800个。在较干旱的地区,加速了鼠害的繁殖速度,造成土壤含水率和肥力降低,导致草场的沙化。

鼠兔+田鼠型:鼠兔洞口220个/公顷;藏蒿草杂类草沼泽草甸中田鼠洞口736个/公顷,鼠兔洞口410个/公顷。并有喜马拉雅旱獭参与危害,并导致“黑土滩”形成。

3.2 鼠害现状与分布

经监测,杂多县害鼠种类主要为高原鼠兔,共有危害面积47.96万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20%。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积47.96万hm2,严重危害面积35.17万hm2,平均有效洞口数710.63个/hm2。

4 鼠害成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植被以高寒类型的草原和草甸为主,这类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牧草生长期短,生产力低下,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缓慢,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差,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杂多县鼠害形成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超载和过度放牧

以往由于对各类草场的生产力缺乏科学认识,加上牧民缺乏商品转化意识,盲目地追求牲畜存栏数,使草场超载。由于长期超载,对草场的放牧牲畜量没有合理布局,造成了乱放、抢放,以及过度践踏和频繁啃食,从而使适应性强,而不耐践踏的丛生禾草逐渐清失,造成植被组成简化,草场生产力下降,杂类草和劣质草增多,草场发生偏途演替,引起草场退化。草场植被退化表现为植被高度下降、盖度下降、产草量的降低和毒杂草比例增大。退化草场由于生境开阔,十分适于鼠兔栖息,过度放牧导致草地植被退化,形成许多斑块状的黑土地,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植被的隔热能力,破坏地下冻土层的稳定性,由于滋生的杂类草具有发达的根系,从而为高原鼢鼠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一切为二者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二者的种群数量得以迅速增长。过度放牧一草场退化一鼠害发生一荒漠化或沙化,形成恶性循环。鼠害加速了人为扰动产生的偏途演替过程。从50年代后,草场载畜量不断增加,到80年代中期,达顶峰,以后至1999年,呈逐渐下降趋势。

4.2 天敌数量的减少

害鼠的天敌有鹰类、隼类、狐类、鼬类、猞猁等食肉动物,它们是次级消费者,在捕食食物链中,位于小型食草动物的上一营养级,对于控制啮齿动物的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数量的这些动物存在,对于害鼠的种群数量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防止鼠害的发生。然而,以往人为猎捕以及化学药物灭鼠造成的二次中毒,使这些动物的数量锐减.甚至于在有些地方已经不见其踪迹。天敌捕食作用的解除,有利于害鼠种群增长。

4.3 不当的杀灭

目前,由于草场承包到户,灭鼠工作难以做到统一布置,加上少数牧民因宗教信仰而对灭鼠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往往不能坚持下去。黑唇鼠兔具有很强的繁殖力,灭鼠后2年种群数量不仅可以恢复,甚至于超过原来水平。此外,局部地区短期控制了鼠害,临近鼠害严重地区的鼠类可以迁入。

4.4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范围内气温变化,使三江源地区的温度逐年升高,干旱程度加强,加速了草场退化和环境恶化,促进了鼠害发生。虽然人工降雨使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这种集中降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杂多县的干旱程度,并不能扼制草场退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蘸青.浅析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与保护[J].青海环境,2000,10(增刊):19—23.

[2]张占峰.近40年来三江源区气候资源的变化[J].青海环境,2001,11(2):60—64.

[3]施银柱.草场植被影响高原鼠兔密度的调查[J].兽类学报,1983,7(2):147—153.

猜你喜欢

鼠害治理对策
番木瓜园鼠害无害化防治
草原鼠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长庆油田低产低效油井维护性作业频次的治理对策的探讨
目前消防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