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5-05-30曾宪峰
曾宪峰
蛋鸡大肠杆菌病主要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一般是由其他病引发的或者伴随其他病发作,是一种比较常见且顽固的一种蛋鸡传染病,发病时间不固定,四季均可。常发生于3-6周龄,雏鸡发病率可达30%-60%,病死率几乎100%,加上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常规治疗成本较高,一旦发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
2015年4月上旬,光山县孙铁铺镇程某笼养的12000只罗曼褐蛋鸡在40周龄时,陆续发病,产蛋率迅速下降,病死率约为6.5%。病鸡多呈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部膨大,粪便呈灰绿色或黄色,多经2-3周死亡,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至3d不等。急性体温高,无腹泻快速死亡。经卵感染或在孵化后感染的鸡胚,出壳后几天内即可大批死亡。慢性感染病鸡呈剧烈腹泻,拉灰白色稀粪,有时伴有血液,精神委顿、羽毛蓬乱,病死前呈现神经症状,病程迁延10余天。成年鸡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甩鼻子、喷嚏、张口呼吸和腹泻伴关节滑膜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
3 病理变化
得病致死的鸡的症状有:其羽毛比较松乱,鸡冠的颜色也变淡,甚至发紫,且冠缘出现发绀。喉头会有瘀血积聚,或者是出现密集的出血点;也会在气管黏膜的局部出现出血点或直接发生充血现象,且有黏液在管内;还会在胸、腿部的肌肉出现斑状或条纹状的出血现象,同时腹部的脂肪表面也有出血点出现。
肝脏会发生轻微的肿胀,同时还会渗出纤维素类物质,例如呈草绿色胆汁,而且心脏也需要纤维素附着;脾也会肿胀,一般会呈现淡灰色或紫红色,并在表面会有出血点;而肾脏发生肿胀后,则会变成深紫色,其表面也会出现出血点;卵巢直接会发生坏死、萎缩,卵泡变形,并伴有瘀血或出血斑,且腹腔内有糊状蛋黄液,有的病鸡会因为蛋黄凝固而引发卵黄性腹膜炎。
输卵管发生肿胀,导致管壁增厚,并出现大量的黏液,一般呈现灰黄色;有的病鸡还可能出现肠系膜、十二指肠黏膜、其它肠段黏膜、直肠及泄殖腔黏膜以及肓肠扁桃体的水肿或出血,有时还会伴有肠粘膜的脱落、。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料涂片镜检
首先是采取病鸡心、肝、脾组织的涂片,注意必须是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都可以看见大量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稍显浓染、单个散在的短小杆菌。
4.2 细菌分离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的肝、睥、气囊渗出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经37℃、24小时培养后长出半透明的红色菌落。挑取菌落做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4.3 药敏试验
采用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头孢噻呋、丁胺卡那高度敏感,对氟哌酸、新霉素、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对土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雏鸡的药物预防,通常是对出壳后的雏鸡第一次吃食时,把0.02-0.03%氯霉素或0.03-0.04%庆大霉素投入水中。投药的时间越早就越能及时的控制感染的病鸡,使其尽快的恢复,这样既避免了疾病的传播,又会阻止诱发大肠杆菌病。
中草药治疗:以白头翁、黄连、板兰根、大青叶、甘草等药物粉碎制剂后,按0.5%-1%比例拌料或加入饮水中,防治鸡的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疗效。
要保证鸡舍的干净通风,并改善饲养管理。要严格把握好鸡舍的温度,并定时清洗鸡舍以及用具,通常使用百毒杀、过氧乙酸、环得净等药剂喷洒在地面上来消毒;淘汰鸡实行“全进全出制”。一旦发现病鸡,要立即采取隔离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治疗或直接销毁;还要做好常见病的防疫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引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流行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