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
2015-05-30柴新星李枝敏
柴新星 李枝敏
[摘要]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是实现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当前高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引人关注。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质量内涵的研究;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及其他城镇化质量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当前在城市化质量研究上取得的各方面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未来城镇化质量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城市现代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6.031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城市化朝着合理化和健康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使得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因质量不高而广受诟病。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前体制机制缺陷带来的政府方针、政策的误导,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用地扩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新衍生出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共同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质量问题的滋生。
2 城镇化质量内涵研究
城市化质量是个发展的、多维度的包容性概念。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城市化的质量内涵定义为:第一,城市化的动力表征,包括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第二,城市化的公平表征,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总和;第三,城市化的质量表征,包括城市对于物质支配水平、生产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享受水平的综合度量。张春梅等认为城镇化质量内涵丰富,具体包括城镇的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四个方面。方创琳认为城市化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陈波翀等认为城市化发展质量应对应城市居民消费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效用,表现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高低。此外,还有众多研究者,如牛文元、袁晓玲、叶裕民、白先春、国家城调总队、邹军、王成新、刘传江、李明秋等人,他们也都从不同的层次和范围揭示了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基本认识。总体来看,学术界就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各抒己见,未达成一致。
学术界对于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研究较为广泛,大致可分为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综合研究、单一方面研究和区域层面研究等。
关于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综合研究方面,陆大道、姚士谋等在对我国国情及城市化发展过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镇化健康发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速度不能过快;要建立完善的、有指导作用的管理制度;改革城乡二元化的土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管理的重大作用;要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致性。
关于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单一方面研究,胡序威和朱传耿分别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人口城市化的角度,对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对策做出探讨。
从区域视角对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方面,张春梅、张小林等人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对策。陈鸿彬则从发展经济,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创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农村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路径。刘艳军等人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主要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4城镇化质量相关研究 沈玲媛等从城市发展指数和城市协调发展度两个方面,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毛汉英、李小建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展开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实际应用。朱英明、韩士元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指标体系建立进行了探索。还有一些研究是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领域的单因素评价研究,如Shafer C.S.、Diener E.等人对城市生活质量进行研究,Christine J.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了研究,韩士元对城市经济质量进行了探析等。
5 结论
广大学者对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纷繁复杂但不够系统。首先,对城市化质量内涵研究方面,学者大都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某个角度或多角度去阐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其次,对于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方面,研究者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但多从自身研究出发,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只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某些方面,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城市化进程的质量,未形成通用范式。再次,在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方面,研究者缺乏从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的途径和政策措施多仅限于宏观理论层面的泛泛而谈,导致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