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代的热情与焦虑
2015-05-30刘雅婷尹洁毛予菲
刘雅婷 尹洁 毛予菲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视察中关村,在3W创业咖啡馆喝咖啡。
目前中国平均每分钟诞生7家公司,但观察者们认为浮躁是普遍问题
要说今年财经界最爱喝的饮品,恐怕当数咖啡了。5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馆喝了一杯香草卡布奇诺。5月20日,证监会主席肖钢又在武汉的光谷创业咖啡馆与创业者品咖啡、聊股市。
如果说,前两年的创业潮还只是一股股细流,在少数群体中涌动。那么今年以来,创业热情已经在全社会掀起澎湃之势。今年3月的两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李克强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
在这股热潮中,创业者是参与者,政府是保障者,投资人是扶植者,还有一种人,可以说是创业的推动者、观察者和感知者,那就是为创业服务的人。他们有的帮助创业者成长,有的为创业者和投资者牵线搭桥,还有的给创业者提供最初的办公场所。他们感知到创业环境的从冷至热,他们见证了创业者的成功和失败,他们每天都在思考中国式创业的现在和未来。
第四次创业热潮
“热锅”,这是创业管理服务机构飞马旅创始人兼CEO袁岳对当下创业氛围的注解。一个数据可以支持他的论点—— 目前,中国每天有1万多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就会诞生7家公司。
有人说,中国正迎来第四次创业热潮。前三次是:改革开放初期以王石、任正非为代表的“个体户潮”;上世纪90年代初以潘石屹、俞敏洪为代表的“下海潮”;上世纪末以马云、马化腾为代表的“互联网潮”。
四次热潮中,袁岳踏准了两次。第一次是在1992年,他放弃司法部的工作,创办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研究咨询领域的领军者。第二次是在2011年,他与汉庭创始人季琦、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等多位企业家,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发起创立中国首家创业项目专业管理支持机构飞马旅,并担任CEO。
飞马旅成立之初,中国的创业大环境还不怎么明朗,但袁岳和其他创始人都充满信心。“那时候政府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号召和支持创业,但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企业的巨大潜力。我过去是做信息数据与咨询服务的,对各类企业的发展非常敏感,我看到这当中成长最快的就是互联网企业。所以我们共同相信,这个领域是经济增长的快车道。”袁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也是2011年,也在中关村,另一个人也嗅到了创业热潮的气息。当时32岁的苏菂(音同地)曾是一家公司的投资总监,接触过约2000家互联网企业,他发现国内的创业服务跟不上创业团队的发展。苏菂对《环球人物》记者说:“2011年,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到中国写一篇关于创业的报道,他认为下一个超越美国硅谷的地方一定在北京,一定是中关村。”苏菂决定在这里开一个聚集创业者的咖啡馆,这就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创业咖啡馆—— 车库咖啡。
尽管当时中关村已有150多个创业孵化器,但车库是其中门槛最低的,因此这里成了中国创业环境的“神经末梢”,敏锐地感知着市场的热度。开张第一个月,店里只来了两个团队6个人,还都是苏菂的朋友。但很快,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不久,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时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来视察,让这个800多平方米、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变得人满为患。如今,每年有约8万人次、1500支左右的创业团队来车库创业。2014年,车库认证和常驻的團队有147支,其中估值过亿的有4支。
效仿者纷至沓来,3W咖啡、贝塔咖啡等创业咖啡馆相继成立。2014年6月,“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更名为“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成为创业服务机构的聚集地。
近两年,苏菂感觉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钱多了”。“仅2014年12月,车库就有6个常驻团队拿到了天使投资。钱多说明创业环境好,现在是以创业为荣的时代。”苏菂说,热潮还弥漫到了其他城市,“以前二、三线城市的官员来北京喜欢跑各部委,现在他们爱来车库咖啡,有时一天来好几拨”。
疯狂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做创业服务的人,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创业者—— 满怀热情的年轻人,带着自以为绝妙的创意,渴望成为下一个马云、雷军、刘强东。见惯了成功与失败,无论是否愿意,观察者们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有人觉得天使投资挑的是项目,其实我们是在投‘人。人对了,项目才可能靠谱。” 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创始人兰宁羽告诉《环球人物》记者。2011年,他成立了这个在线撮合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平台。截至2015年3月底,天使汇已帮助300多个项目完成融资,总额突破30亿元,注册的创业者超过10万名,登记项目3.3万个。滴滴打车、黄太吉煎饼、大姨妈周期助手等成功创业案例,都在这里拿到了第一笔投资。
“你们主要投给什么样的人?”
“排第一的是热情。现在有种看法是创业者要会‘忽悠才能融到钱,其实就是投资人希望创业者把项目说明白,突出亮点。但我认为这个标准有失偏颇。天使汇曾经给上门做饭的O2O手机应用‘下厨房创始人做过投资。他专注做产品,不会讲故事,不会吸引投资人,融资能力不太行。但融资能力并不代表做事的能力,我们决定投他,是看到了他坚持做事的创业激情。”兰宁羽说,“当然,作为合格的CEO,执行力、领导力、判断力、钻研精神、商业敏锐度,这些都是基本素质。”
袁岳也把“热情”放在评价创业者的首要位置。“创业是非常严酷的,为什么很多创业者对车库咖啡有感情?因为他只能待在那里。从物质生活来看,1/3的创业者过得不如普通白领,甚至还不如农民工。从工作强度来看,一个创业者平均每天比上班族少睡3个小时左右,每周休息半天,没有法定节假日。你必须以身作则,你的员工才会干活。一边干活,还要负责给员工‘打鸡血,让大家有动力工作。你再身心俱疲,也必须看起来神采奕奕,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热情很重要。除此之外,创业者的经验和诚信也是我看重的,信任的最大好处是降低合作的成本。”
不过,袁岳与兰宁羽有一点不同,他认为项目和人同样重要。“直接看人怎么看呢?你说马云到底长得像好人还是坏人?我认为是事如其人,他把一个事做成什么样,我大概就可以判断这个人。”
苏菂则用一句话描述了他心目中合格的创业者:“疯狂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哪些人容易失败
一个有热情又疯狂的人,或许具备了可贵的创业基因,但这并不等于成功。相比成功的案例,观察者们见过的失败更多。
有些创业,是从“根儿”上—— 创业动力—— 就错了。“有人可能是因为不想给人打工而创业,还有人创业是为了挣大钱。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好的企业家在刚创业时就是为了赚钱。我认为积极的创业动力是,创业者作为用户,有不愉快的体验,他找到方法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他想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兰宁羽说。
( 上图)2014年秋,车库咖啡的创业分享会,座无虚席。( 下图)凌晨3点,一位创业者在车库咖啡的咖啡桌上休息
更多的创业是“死在了半道儿”。袁岳告诉记者:“早期项目跟中后期项目不同,刚开始的天使轮,主要看项目有没有突出点,有一两个可圈可点的地方,就能吸引投资;到了A轮,我們会看你的用户增长量;B轮的时候要看你的收益能力。到了后两轮,对团队的要求就高了。”只有能持续吸引到投资的项目,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袁岳坦承,自己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看好的项目,有1/3是非常好的;1/3还不错,虽没有那么好,调整模式之后也能拿到钱,但是周期会拉长;还有1/3不怎么样,最初我们认为模式好,但后期落地做得不够,比如创业团队管理做得不好,人散了。像我们有一个创业企业,5年前就开始做众创空间,按理说这个时候正是风口,但他今天还没做出来,从他那儿出去的人都比他快。他的问题在于团队管理能力。”
虽然袁岳认为“没有谁注定要失败”,但他仍然列举了几条容易导致失败的团队特质:“第一,不够开放,不学新东西。第二,自己没想明白,我们给你提建议,你觉得挺好,回家就练,过两天听个讲座,觉得那个好,回去换个模式,再过两天又换了,最后员工都被换跑了。第三,过于依赖我们,项目是你的,你知道怎么做最好,什么都让我们搞,干脆我们自己去当CEO吧。”
创业是用创新解决社会问题
在局外人看来,创业潮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但对于局内人来说,这池水早就开始热了。有专家认为,创业潮的形成与四大因素有关—— 政府的支持、社会资金的宽裕程度、投资人的态度、社会的包容度。近几年,这四大因素已逐步形成。而今年李克强总理的强力发声,只是为这个创业时代画下的一个重要注脚。
袁岳认为,创业时代的到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理这次鼓励创业与以前不同,以前是政府要主导这件事,而这次,是在创业者的主导下,创业潮已经起来了,政府把住了市场的脉搏。来自市场的判断,和来自高层的判断一致了。”
在袁岳看来,中国前几年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是为创业热潮埋下的伏笔。“我们可以对比印度,印度的工业软件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发达,但中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很先进,物流十分畅通。而印度,出了门就走不动路了。此外,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通讯的基础建设,从模拟网到GSM网到今天的4G,发展很快。总理最近讲要把流量费降下来,这非常关键,大大节省了互联网创业者的成本。这些基础工作,才使得我们实现了创新创业的转变。”
苏菂的判断则更具社会性。“十几年前,长跑的人没有这么多,爬珠峰、徒步去西藏的人也不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很多人不再为衣食发愁,大城市的年轻人可以在找份工作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去满足精神上的追求。这让大众创业成为了可能。”
以往的创业潮,创业者始终是少数,大部分人追求的还是铁饭碗。而这一次似乎有所不同,有人这样说:“这个时代,选秀必答题都是‘你的梦想是什么,似乎不创业就是缺乏实现梦想勇气的精神懦夫。”
“一个崇尚创业的社会,有何利弊?”
“有人说,现在传统行业式微,就业怎么解决?创业就可以啊,实体店倒闭了,可以把空间租给电商当办公室啊。只要互联网不断发展,就不断有新的经济。互联网让你有极大的创新可能,而且创新的东西还可以传播,传播瞬间或许还可以获得另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可能比我们原来怕失去的东西还要好。”袁岳说。
苏菂的看法是,崇尚创业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政府的鼓励很重要,会给那些犹豫的人以动力,也许就会增加1%的创业者,这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现在年轻人的创业环境实在太好了,教育部都出台规定允许休学创业。我大学毕业时也想过练摊儿,但当时老师同学都认为我是神经病,现在老师们听说学生要创业,大多都会鼓励‘赶紧去,别耽误了时机。”
私募机构中科招商的创始人兼CEO单祥双则更关注创新社会中的人。“贫困、失业、资源和发展机会不平等,让一群人在主流社会中成为‘隐形人。只要你的某个需求不被看见,你就可能是‘隐形人。创业就是一群人利用创新解决社会问题,让资源流向‘隐形人,有效改善社会公平。”
而谈到创业浪潮的弊端,“浮躁”几乎成了共识。“创业让人焦虑、紧张。竞争对手太多、抄袭太多、机会主义者太多。我们都想提高效率,都猛地往前赶。应该再慢一点,游刃有余一些。我的焦虑程度也有7.5分,这不是好的状态。”兰宁羽说。
苏菂也有类似的顾虑:“美国的资本市场很成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资者,中国现在大大小小的土豪,煤老板、房地产商人、挖矿的都想参与创业,但怎么参与都需要学习。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像美国那样,但我们要在这个市场氛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我们自己特殊的基因。”
袁岳见过的一位创业者可能会给该问题一个解决方案:“他在创业之前一直做公益,专门在社区里教老爷爷老奶奶用微博和微信,后来变成北京好多社区的信息化指导单位。他现在的创业项目,是做在线老人服务平台。试想,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做这个平台,怎么吸引老年人用户?太难了。但对他来说就没那么难,因为他教出来几万老人,自然都是他的用户。”
或许,放下功利心脚踏实地做事,才能把创业变成一件从容优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