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5-05-30谢有顺李德南
谢有顺 李德南
在“80后”一代中,周嘉宁是最早出场、最早受到关注的作家之一。她的出场与成名,得益于新概念作文大赛。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与她一同成名的作者有不少已经不再写作,悄然退场,或是在写作的同时身份已经变得更加多样。与这些作家不同的是,周嘉宁却始终在文学的现场,不断推出新作,在延续个人写作风格的同时,也进行适度的调整——这在她去年出版或发表的《密林中》与《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毁掉我的生活的》当中均有所体现。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黄德海与张定浩两位批评家来参与写作评论。在《在难熬的时光里一点点变化》当中,黄德海开门见山地指出:“除了某种内心的诚挚,周嘉宁的小说表现出一种专注的气质——一旦人物(大多时候是‘我)耽溺于某种心情,无论周围发生什么,即便是非常重大的事件,都很难左右这心情的基本走向。在周嘉宁的小说里,人物多是意长情深,忧喜都率性而显,一归于情性之实。让人略略担心的是,小说里的人物,往往笼罩在忧郁的氛围里,甚至偶尔表现出对痛苦的过分关注,哀而至于伤。”在他看来,《假开心》这一当期作品“仍然表现出周嘉宁一贯专注的气质”,但这一作品,也与周嘉宁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大概正是因为这种对专注的自我认知,松动了周嘉宁小说中稍稍有点过度的忧郁和严肃,也让这个作品较她以往的作品舒朗了些”。
张定浩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一文,主要是对周嘉宁的短篇小说进行评述。他在文中指出,“周嘉宁乐意呈现生活中令她困惑的一面。她熟悉的小说对话方式,是那种两人之间稍纵即逝的对话,私语一般,是对于交流和袒露的尝试,又是对于侵入和误解的抵挡。就像生活中的她在人群中总是沉默的,她既期待某种有意义的交流,又对此满心怀疑……她也习惯于将场景安置在一个个相对于日常生活而言的异质空间,如酒吧、度假地、路过的陌生城市、车上,等等”。“而她笔下的人物,也每每处于某种危机(通常是感情危机)之中,需要借助一个异质空间或岛屿般的他人,在绝望的停滞中呈现这种危机,在呈现中暂时摆脱它们,‘轻轻喘出一口气。”在文中,他还指出,在《你是浪子,别泊岸》等新近完成的小说里,周嘉宁正在继续尝试作出改变——“一直在讲述‘我的故事的写作者,在此刻转身成为一个听故事的人,这是《浪子》呈现给我们的有关周嘉宁的巨大转变。这像是一次新生,它会带来新的稚嫩,和新的困难,对于一位已具声名的小说家,这样不可预料的稚嫩和困难会比可以预料的圆熟更令人尊敬,因为,所谓作家,一直‘就是那个写作困难的人”。
黄德海与张定浩的评论,都重视论述周嘉宁小说创作的不变与变,而且有各自的发现和美学立场。对于一位写作经年的作家来说,诸如此类的阐释无疑是值得注意的,批评与写作亦藉此建立一个对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