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N业务发展现状浅谈
2015-05-30袁冰
袁冰
CDN的全称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通过在网络各处放置节点服务器所构成的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层智能虚拟网络,CDN系统能够实时地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的连接、负载状况以及到用户的距离和响应时间等综合信息将用户的请求重新导向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其目的是使用户可就近取得所需内容,解决Internet网络拥挤的状况,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
一、CDN技术原理
首先,让我们通过网络结构图,来了解CDN加速前与CDN加速后的效果区别:
1、传统的Internet网络的基本结构和数据传输情况,如下图所示。
Internet 网络基本结构及数据传输方式
根据传统的网络结构,用户的访问流程基本如下:
用户在自己的浏览器中输入要访问的网站的域名
浏览器向本地DNS请求对该域名的解析
本地DNS将请求发到网站授权的DNS服务器
授权DNS将服务器的IP地址作为解析结果送给本地DNS
本地DNS将解析结果返还给用户,同时将该解析结果保存在自己的,直到相应的TTL(生存周期)过期,才再向网站的授权DNS请求解析
用户在得到IP地址后,向该地址所指向的网站的服务器进行访问;
上述传统的访问模式存在着如下几个严重影响互联网用户的访问效率和质量的环节:首先,传统的DNS解析过程在将网站主机域名转换为IP地址时,并不预先判断该服务器是否正常工作;即使该服务器已经宕机不能提供服务了,用户的请求仍将被发往这台服务器,造成服务的中断。其次,互联网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缺乏一个专门的中央管理结构,也缺乏统一的产品和技术标准。这一点曾是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的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点造成了众多不同网络结构并存的局面。不同网络间的兼容以及不同网络运营商/ISP之间的传输瓶颈等问题使得数据的流通受到限制。据统计,现有互联网上的平均传输速率不高于30Kbps。另外,现有的互联网以数据包传输为基础,任何一个数据包的丢失或出错都必须重新发送,而平均一个重传过程需要3秒钟,从而导致延迟。并且现有的HTTP协议也有诱发延迟的因素,据调查,完整下载一个网页,需要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往返20~100次。
最后,现有的路由技术以路由器工作状态的历史数据为依据来确定当前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无法真实反应当前的路由和网络连接状况。这往往会导致数据传输所经过的路径并不是当前的最佳路径。而且,众多的路由器和交换机不但使数据传输的时间延迟增大,还会增加出错的几率,因为任何一个路由器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传输过程。
2、使用CDN后的网络的基本结构和数据传输情况。对于普通的Internet用户来讲,每个CDN节点就相当于一个放置在它周围的WEB。通过全局负载均衡DNS的控制,用户的请求被透明的指向离它最近的节点,节点中CDN服务器会像网站的原始服务器一样,响应用户的请求。由于它离用户更近,因而响应时间更快。 CDN对网络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探索性解决服务器端的“第一公里”问题
缓解不同运营商之间互联的瓶颈造成的影响
减轻了各省的出口带宽压力
缓解了骨干网的压力
优化了网上热点内容的分布
二、目前国内关于CDN应用的现状
纵观整个宽带服务的价值链,内容提供商和用户位于整个价值链的两端,中间依靠网络服务提供商将其串接起来。随着互联网工业的成熟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在这条价值链上的角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分。比如内容/应用的运营商、托管服务提供商、骨干网络服务提供商、接入服务提供商等等。在这一条价值链上的每一个角色都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才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带来多赢的局面。从内容与网络的结合模式上看,内容的发布已经走过了ICP的内容(应用)服务器和IDC这两个阶段。IDC的热潮也催生了托管服务提供商这一角色。但是,IDC并不能解决内容的有效发布问题。内容位于网络的中心并不能解决骨干带宽的占用和建立IP网络上的流量秩序。因此将内容推到网络的边缘,为用户提供就近性的边缘服务,从而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整个网络上的访问秩序就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选择。而这就是内容发布网(CDN)服务模式。目前,国内访问量较高的大型网站如新浪、网易等,均使用CDN网络加速技术,虽然网站的访问巨大,但无论在什么地方访问都会感觉速度很快。
CDN业务的旺盛需求,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2015年3月第三届亚太CDN峰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5月8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的意见》。在201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意见》明确提出,将优化宽带网络性能,提高宽带网络速率。“进一步加大CDN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优化网站设计、增加接入带宽、扩容服务能力。”
目前,国内专业CDN服务商建设的CDN网络已实现全国90%的覆盖率。专家认为,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进,2015年“宽带中国”专项行动的落地,CDN作为宽带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基础设施,CDN行业将注定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预测,2017年,全球CDN产业的规模将达到46亿美元,而从中国CDN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个目标极可能提前到达。
三、行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当下国内CDN市场主要包括5种类型,第一类为传统的专业CDN提供商,主要包括蓝汛通讯、网宿科技和帝联科技等,通过企业自身建设的服务器,提供专业的CDN服务;第二类是以阿里云、腾讯云、UPYUN为代表的云CDN提供商,可以为客户提供整体的CDN服务;第三类是以UCloud、七牛为代表的代理CDN厂商,第四类为互联网企业自建的CDN平台;第五类是以迅雷为代表的创新型CDN提供商,通过P2P的技术和众筹智能硬件的模式来扩展节点,实现无限节点的CDN服务模式。
CDN市场多企业多模式运营的格局也逐渐暴露出了以下问题:1、CDN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自建的方式来实现CDN服务,但是每个公司的技术参差不齐,自建的CDN在稳定性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2、国内CDN服务收费混乱且专业CDN服务价格较高,国内CDN服务的收费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按每月最低消费、按请求数收费、按包时间段收费、按流量计价、按带宽计价等多种多样的收费模式,混乱的收费模式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客户容易花高价买到低质服务;3、缺乏一致性标准。随着CDN产业规模的扩大,CDN将面临不同层面的互操作标准化需求,CDN如何通过与内容提供者之间的标准化接口实现内容的注入、管理以及运维成为当下CDN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依赖;为了实现国内不同CDN之间的互联互通,扩大覆盖范围,CDN互联标准正是目前所亟需的;为优化CDN的分发与路由决策,CDN如何与承载网实现信息交换与对接,将成为CDN与承载网的接口标准出台的重要推动;最后再配合不同CDN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标准。 4、CDN业务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传播有害信息,给行业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依靠传统手段,追查溯源传播有害信息的网站地址,通常查到的都是某个CDN节点的地址,并不能真正起到查处和关闭有害信息网站的目的。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初步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1、CDN提供商在提升自身CDN服务规模的基础上,需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将多样的互联网资源高效的分发出去,提升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提升CDN服务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2、到目前为止,CDN的定位一直是通信网的辅助网络,通信量的提升,重要性的提升,俨然已让CDN成为信息通信的基础设施。所以CDN的标准化工作要被提到日程上,技术趋同,已经具备标准化的基础,通信基础设施,必须要标准化。
3、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CDN企业都要严格履行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建设具有一定发现处置能力的基于CDN网络的技术手段。目前,通用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依托CDN企业部署的全国CDN节点,通过监测程序(DPI深度包检测程序,网络爬虫程序),将全国节点中监测发现在的IP与域名对应关系,通过定时轮询机制,动态更新到数据库中。以判定是否为CDN加速节点(IP/域名)。并通过与工信部相关系统比对查询,快速发现使用CDN域名的备案、含有害信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