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2015-05-30严瑞魏前华
严瑞 魏前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插秧机的数量和水田面积显著增长。江淮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主要农作物的种类非常多,水稻的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水稻的种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的程度较低,因而生产效率不高。随着水稻机械化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非常关键。本文对水稻育插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育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1播种量大。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户依据自身经验作为播种的标准,常用的播种量在每盘250-300g之间,超出规范1倍以上。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秧苗密植,其茎干直径非常小,难以培育出壮苗;江淮地区多雨水,在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的情况下,由于密植导致通风不畅,霉菌滋生,大面积的秧苗腐烂;由于播种量过大,秧苗移栽之后会徒增很多无效穗,付出的努力与收获之间极度不均衡,增加了额外的种植负担。
1.1.2育苗后期的水管理问题。很多的水稻秧田中没有开挖秧沟,在后期由于水管理不善导致秧块在晴天出现干裂和龟缩,而下雨的时候由于湿度过大提秧过程中容易断裂。在天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秧块的干湿程度较好,后续插秧的质量也较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会遇上阴雨天,秧块的湿度非常大,对插秧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还有少数情况下可能遇上极端的晴热天气,没有秧沟用于出水,导致秧块没有水分的涵养出现龟缩,后期插秧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还存在水稻田每穴栽插的秧苗数量过多以及漏插率较高的问题。
1.2 育插秧机技术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插秧机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实现正常的工作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1)秧苗必须采用带土移植方式才能够进行操作,要求秧苗至少在15-20天以上,叶龄在3.5-4.5天之间,株高在12-17cm之间。如果秧苗的株高过高,插秧机就无法进行操作,总而言之只有保证秧龄较小且秧苗较短才能够完成插秧;(2)水田不能过深,如果水稻田中的水深过高,插入的秧苗会不露头,导致机械操作较为困难。如果农田中的水深过浅或是没有水,培育好的秧苗则难以进行移栽,因此农田中的水深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机械化育秧技术主要有工厂育秧、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家中的土地数量不多,进行机械化育秧的实用性不强、可行性较小,出于省时省力的考虑,导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难以推广。
1.3 农户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慢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广大农户不会主动对新生事物进行研究,也难以客观地认识现实环境,认为没有能力改变现实种植环境,而机械化育苗插秧技术良好的种植环境是无法实施的,进而造成插秧技术推广较难。
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采取农田大户集中水稻种植的方式
在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选择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种植推广,农户的种植热情被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也显著改善,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技术的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农田集中在种植大户的手中种植,采取集中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够推动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及发展。
2.2 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力度
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体,要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只有从农民入手,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打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基础,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够全面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向农户讲解插秧机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改变农户对于机械生产存在的不正确认知,打消其思想顾虑。
2.2.1通过现场演示,组织村庄中的农业技术人员、有意愿使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参与,让其现场感受到插秧机的实用性。
2.2.2召开交流大会,发挥出示范性农户的作用,在交流会中向其他农户讲解机械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产生的积极作用,应用插秧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2.2.3加强广大媒体的宣传,在报纸、电视媒体等媒介中多推广插秧技术,让农民能够全方面的了解水稻机械化技术的相关知识。
2.3 改进农供排水系统
农田中排水和供水系统的运行结果与插秧机的使用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加大对农田供排水系统的研究和改进,实现水稻田的自如供排水,才能够控制水的深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调节灌溉排水,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技术条件。只有满足插秧机的需求才能够加快其推广脚步。
2.4 加强技术力量培养
新型插秧机的应用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对于农业技术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插秧机,必须对机手进行培养,让其掌握基本的操作、故障排查等技术,并适当学习修理技术,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维修力量不足的现象,影响到农业生产,为广大农户解决后顾之忧。
2.5 加强对农机和农艺结合点的研究
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的投资,深化技术研究、突破技术难关,找好农机和农艺之间的结合点,做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集成创新工作。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插秧机质量控制的关键在育秧,只有突破育秧的难关,不断总结育秧经验,加强农机和农艺部门之间的配合,寻找到适合江淮地区地形、气候环境条件的低成本、简便的预防方式和流程,才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农艺技术体系,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
结束语
随着中央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不断完善,江淮地区中应用育插秧机械的农户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尽管当前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着较多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努力,推行农田大户集中水稻种植的方式、加大水稻机械化技术的宣传力度、改进农供排水系统、加强技术力量培养、加强对农机和农艺结合点的研究,在今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必将在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更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