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造林技术综述
2015-05-30屈利平
屈利平
[摘 要] 结合彰武县多年的林业工程管理经验,在今后林业的工作中,应该认识到林地现存的技术问题,从加强造林技术保障途径入手,选择适合彰武气候特点的造林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通过一些累积的经验以及不断强化的造林模式与技术,从管理体系和技术层面提高造林技术。
[关键词] 彰武县 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136-02
1 林地现存的技术问题
1.1 造林树种选择不当
从前几年的实践看,由于受商业炒作和一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盲目栽种了很多的127、107、108等新品种,结果是大面积新植林报销,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使农民还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1.2 林分类型单一
以前我们只种植单一的构建杨树、油松、樟子松纯树种,其存在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由于人工纯林中树种比较单一,生物种类太少导致生物的多样性较低,从而减弱了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还加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使森林稳定性变差。
1.3 造林成活率低
1.3.1 过分追求造林数量,忽视造林质量。有的苗木栽植过浅,会降低苗木抵御干旱的能力。有的造林不选苗、不分级,造林时不浇水等等,从而降低造林的成活率。
1.3.2 牲畜对林分的危害比较严重。退耕还林的地块大多在村庄的附近,再加上牲畜的散放,造成大量的树木被啃咬,进而影响其生长,甚至会引起死亡。
1.3.3 不合理的间种。合理林粮间种能促进树木生长、达到林粮双收的目的。但是由于近年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经济利益的趋动,相当一部分群众对粮食的重视已经超过树木。间种不给树木留出空间,种植高稞作物,铲趟时损伤树干树根,树苗接受阳光不足,造成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 造林技术保障途径
2.1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还林树种
适地适树,一定要根据现有土地的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培育。对于温度在25°以上的还林坡耕地,因为其土层薄,条件比较差,所以要选用耐旱、贫瘠树种,比如樟子松等;而对于地势平坦、土层较厚的,就可选择经济林、或者彰武小钻等乡土树种造林,对外来树种的引进要十分谨慎。由于彰武特殊的气候条件,应培育一些可以抵抗寒、旱、风沙、抗病虫害的,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
2.2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造林初植密度
首先,要着重考虑林地自身的条件。比如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能否满足树苗生长发育的需求。如果是在干旱贫瘠的地块上种植,就要适当的减小种植密度。其次,要考虑林地的经营目的。比如公益林尤其是重点公益林,则要适当增大初植密度;而对于商品林,则要合理密度,当然要尽量减少投入的资金。
2.3 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少造大面积的纯林
相较于纯林,针阔混交林的稳定性比较强,且遭受病虫害的几率较少,是今后造林所提倡的。通过合理搭配针阔树木,可以提高造林的生产力,丰富森林结构,还可以增强土壤中的腐殖质肥料,以及增强树木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病率。
2.4 选择科学的造林模式和造林技术
2.4.1 造林模式
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模式、抗旱节水造林模式和荒山荒地综合治理模式。
2.4.1.1 封山育林模式
主要适用于北部沙荒地区及交通不便且有一定植被条件的偏远丘陵山区。其思路主要是通过封禁,阻止人畜的破坏。同时,综合应用补植造林、中幼林抚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来调整林分的结构,提高林木自身的健壮情况与植被的覆盖率,加强森林的防护和水文效益,以及整体的景观效果。
2.4.1.2 抗旱节水造林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干旱、土薄、坡陡、植被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地。最好是培育抗旱的树种。再充分利用保水剂、材料覆盖、生根粉等材料与技术,并结合使用科学合理的整地与改良技术,最后合理搭配针阔、乔灌树种。该模式可以提高干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成活率与保存率,是彰武地区主要造林模式。
2.4.1.3 荒山荒地综合治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土层浅薄、营养低下,漏水漏肥的荒山荒地。必须在优选抗风沙、耐干旱、耐瘠薄、低耗水的各种乔灌适生树种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的人工和机械科学整地,综合运用各种防风固水的技术,来营造以水分平衡为基础的高覆盖度的乔灌草混交的立体防风固沙林体系。优点是可以形成不同的植被配置类型,增加了植被覆盖度,达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目的。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主要造林模式。
2.4.2 造林技术
2.4.2.1促进植物生根技术
出圃后的苗木,在造林前使用生根粉浸泡,补充苗木所需各种水分和养分。促进生根,减短了缓苗的时间,且大大提升了林木成活率,从而也增加了林木自身的适应性与抵抗能力。
2.4.2.2 地面覆盖技术
可以保持土壤的湿度,增加对雨水的截流量,用来蓄水保墒;同时也减弱了土壤的蒸发,保证率林木的成活率;铺设生态垫在没有植被生长的流沙区,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有效遮盖沙尘,改善空气质量。
2.4.2.3 容器苗造林技术
其优点:出圃苗木具有较完整的根系,可以避免造林期间天气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延长造林的作业期;造林以后,苗木不需恢复期,可以继续生长,快速成林;使种子成苗率和造林的成活率大为提高,加速造林的良种化进程;容器育苗可使批量苗木规格统一,在制作、播种、喷淋等方面均可进行机械作业,有利于实现育苗机械化和工厂化。
2.4.2.4 复合保水剂抗旱造林技术
由于彰武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仅靠大气降水维系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十分困难,保水剂是一种土壤物理调节剂,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然后依据植物的需求适时的释放给根系,来保证植物的茁壮生长。
3 结论建议
结合我县多年的林业工程管理经验,在今后林业的工作中,应该认识到林地现存的技术问题,从加强造林技术保障途径入手,选择适合彰武气候特点的造林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通过一些累积的经验以及不断强化的造林模式与技术,从管理体系和技术层面提高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补充林地实现途径专题研究报告 2011
[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LY/T 195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