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淳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2015-05-30陈生尧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18期
关键词:食用菌对策发展

陈生尧

[摘 要] 食用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产营养美味人类健康食品的农业新兴产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 14年的时间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县。随着形势的发展食用菌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种植效益,促使产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食用菌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43-02

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紧缺,用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又因近年来工厂化栽培面积增长迅速,生产总量大,价格随之下跌,今年金针菇最低价格每公斤1.5元左右,从而挫伤了食用菌生产企业和菇农的生产积极性。,给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 食用菌产业现状

到2014年全区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5000万平方尺,茶薪菇、灵金针菇、秀珍菇、香菇等袋栽菇达6500万袋,鲜菇总产达6.13万吨,总产值达3.3亿元,主要以鲜品销往南京、上海、杭州、苏、锡、常、北京等大中城市,部分加工品罐头、速冻菇、醋制菇等出口港澳、日本、中东、欧盟等地区年创汇100万美元左右,从业人数达1万人。

全区已有各类食用菌规模基地13个。300万平方尺以上的双孢蘑菇基地8个,其中两家工厂化栽培蘑菇;2000万袋以上的袋栽菇基地有1个,1000万袋的3个。能规模生产的菇种有双孢蘑菇、茶薪菇、金针菇、平菇、香菇、杏鲍菇、秀珍菇、黑木耳、白灵菇等9个。建成了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产地交易市场“高淳区花庙蘑菇产地交易市场”。 已有食用菌产、加、销和科研企业8家,经纪人200多户。已有三个市名牌两个省名牌食用菌产品。食用菌产业不但为我区菇农创造了利润收入,一般每万平方尺(占地0.6亩)纯利1.5-2.0万元,高的达3-4万元。还创造了大量的劳务收入,每万平方尺0.8万元。还提高了稻草、畜禽粪便的价值。2009年建成年产生物有机肥加工厂,2013年生产有机肥6000多吨。消化菌糠1万多吨。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

2 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区食用菌产业存在两大瓶颈制抑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蘑菇产业是我县食用菌产业支柱,占食用菌总产值的70-80%,蘑菇产业两大瓶颈一是培养堆制、覆土材料制作,二是上料的机械化。当前蘑菇生产中培养料制作均为人工操作、规模小、工效低、劳动强度大,一家一户无法做到,且人工制作的夹生料多,培养料质量差,单产低,覆土材料也是如此,目前由于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堆料翻料基本实现机械化工业化生产。上料的机械化,根据外地考察上海郊区已基本实现,大大的降低了用工成本。

3 产业发展思路

3.1 继续坚持原有的产业发展战略 即“重点发展蘑菇、姬松茸等草生菇类,适度发展平菇、香菇、金针菇,大力发展高档珍稀菇和反季节菇类,加快实现食用菌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实现反季节轻型、机械化、周年化、工厂化栽培和菌种、培养料制作、覆土、销售、贮运、加工等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多元化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

3.2 政府重视加大新技术新模式开发推广力度 食用菌生产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兴起历史不长的新型高效农业产业,人工生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50-60%,我国虽然是世界食用菌产销大国,但几十年以来一年以农户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经营、生产技术和手段与欧美日韩等国比较差距很大。若通过省工节本、机械化生产、周年生产等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食用菌生产用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使生产操作轻型化,均市场供应,防止一轰而起、一轰而下,减少价格波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要加大投入,资助企业和农技部门开展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机械化生产、省工节本等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

3.3 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永久性菇房基地 现有的食用菌菇房以竹木构建的塑料大棚菇房为主,易受大风、暴雪等损害,且每年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为促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要鼓励食用菌菇房的提档升级改造,建设食用菌永久性菇房基地,采用砖混结构、彩钢瓦层面和混凝土床架,这类菇房虽然一次性投入大,每1111平方米(菇床有效种植面积)造价15万元左右,但年折旧成本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需要各级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抓,各级财政投入提高到50%以上,或财政、集体资金建好租给农民生产,镇村做好基地建设规划。

3.4 突破蘑菇生产专业化分工 蘑菇生产以稻麦草及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是栽培历史最长、产最高、规模最大和生产效率最高的世界性菇种,适于我省稻草主栽培发展。但我国蘑菇生产技术和单产水平我国外的差距大、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强度大,特别是蘑菇培养料发酵制作一家一户做不好也做不了。因此,需要政府组织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部门开展蘑菇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包括稻麦草、畜禽粪便的机械化收集、蘑菇培养料隧道式三次发酵技术的研究与生产供应、覆土材料的制作、优质蘑菇栽培种的供应等专业化服务。菇农只需采购三次发酵好的培养料、覆土后管理出菇。

3.5 鼓励支持菇农民闯市场 各级政府要鼓励引导菇农联合起来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或培育种植大户采用直销、品牌专卖、直接批发等形式闯市场,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4 重点对策

4.1 加大领导力度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升级 县政府成立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专家顾问组和执行组。各镇成立食用菌生产管理办公室对基地直接进行规划管理,基地的运行采用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制定《关于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基地建设,技术推广,菌种管理,食用菌的产加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催化我县食用菌生产的全面开花。加大领导力度,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全县镇、村经济的总体规划。通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直接与年终政绩考核挂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食用菌生产作为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予以高度重视,狠抓落实。

4.2 举全区之力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服务 举全区之力有效地服从服务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要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的途径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服务好。首选要合力打造食用菌原辅料绿色通道。解决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一是在运输上要绿色放行。作为食用菌原辅料、产品的运输,交通和交警部门必须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辟绿色通道,既不能人为设障,也不能变相设障,必须保障食用菌原辅料和产品顺畅运销。这要作为考核交通和交警部门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到部门的考核当中。二是购销活动要绿色放开。对食用菌原辅料和产品的购销,全面放开。由工商部门和其它部门,对新的食用菌原辅料和产品购销户,要探索实行新的企业登记备案,在1-2年时间内无费运行,这些购销户有了充分的利益,产品才能活跃起来、减少积压,更好地保护菇农的利益。三是鼓励经纪人队伍发展。经纪人上联市场,下联基地,而且联接着加工企业,他们通过最新的信息、良好的信誉和快捷的结算,来实现菌类产品的购销,不再搞具体的实物购销,以此完善食用菌流通环节。

4.3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接合农业科技入户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入村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或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举办电视电台食用菌系列讲座,编印食用菌栽培技术手册发放给农民,加强食用菌科学知识的宣传和繁制种技术的培训。加强对繁种户的培训教育,定期培训食用菌繁制种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合同,促进稻民向菇农的转移转化,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栽培技术水平。

4.4 实施品牌战略 创建全国知名品牌 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农业招商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商品性。进一步完善产地交易市场软硬件建设,鼓励农民去市场交易,广泛吸引各地客商来市场设点收购,扶持本地品牌产品去南京、上海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立品牌专卖,逐步拓展海外市场。高淳县食用菌协会、各镇、村和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应在各地乃至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可采取代销、设立连锁店、总经销处、总代理等形式并辅之食用菌的食用方法、营养、保健价值、售后服务措施,大力宣传推广本地的食用菌产品,形成知名品牌。同时要扩大市场建设规模,增加经营品种和服务项目,从而扩大销售、占领市场。

4.5 建立食用菌产加销信息快速交流网络 建立食用菌产业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食用菌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食用菌产业科技、政策法规等信息交流体系的建设,建成食用菌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加强高淳县食用菌产业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改变很少与外界交流的状况,要走出去、请进来。面对国内外食用菌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和产销情况不断变化的局面,应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动向,技术进展和市场需求等情报。在全县菇农之间建立信息网络,传播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有关信息,及时调整指导全县的食用菌生产经营的目标和方向,及时更新食用菌技术和品种,指导好生产和经营。必要时组织有关人员考察,了解各食用菌主要生产国和地区的状况,学习他们在食用菌科研、管理、生产、销售、情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食用菌生产发展,增加出口创汇。

4.6 加大食用菌产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力度 通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合资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派人外出学习和工作等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食用菌生产和经营方面的高层次带头人,他们既有生产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善于经营管理。还需加强食用菌科研机构的建设,集中全县的食用菌科研人才和设施设备,加大投入、招募人才组建成立南京市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进行食用菌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利用、保存。还需加强食用菌基础研究,利用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新品种的选育、繁制种技术研究及母、原种生产。对本地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需加大选种和人工训化力度。此外,对优质、廉价、资源丰富的培养基,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深加工、保鲜及系列产品开发,食用菌特色菜谱开发等重点项目也要联合攻关。大幅度增加经费扶持,广泛开展国内外人才和技术的交流。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企业与江、浙、沪、闽地区的高等院校和食用菌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联合体,将本地的食用菌企业培育成为食用菌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快突破蘑菇生产的两大瓶颈,实现蘑菇培养及覆土材料的工厂化、机械化生产,专业化供应。逐步实现蘑菇、金针菇、秀珍菇、食药兼用菌灰树花的工业化生产,力争提前实现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的翻番。

4.7 采取多种形式,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全部操作采用机械化,并人工控制食用菌生长环境,实现了工业化、周年化生产。80年代未韩国等国家相继引进日本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的种类也在不断被研究开发,由金针菇发展到了真姬菇、杏鲍菇、姬菇、灰树花、茶薪菇等新品种。1947年荷兰就实现了双孢蘑菇的工业化生产,目前、欧美国家、日本、韩国等的双孢蘑菇从菌种制作、培养料发酵、覆土材料制备等已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工业化带来了高产、高效,每平方尺产量达6-8斤,且一年可种植6-8茬。

4.8 加大资金投入 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灵活的投资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吸纳民间投资和外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猜你喜欢

食用菌对策发展
诊错因 知对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对策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