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抓机遇 多策并举 内乡县强力推进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

2015-05-30韩小波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18期
关键词:家庭农场规范农业

[摘 要] 2013年以来,内乡县紧抓国家鼓励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机遇,主动作为,多策并举,强力推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自2013年4月份开始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县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达500余家,注册资金累计4.3亿多元,最多的赤眉镇已达75个。2014年全县家庭农场总产值达到12亿元,综合效益显著。在2013年全市首届“十佳家庭农场”评选活动中,内乡县5家农场入选。去年以来,南阳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统战工作等分别对我县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典型报道。

[关键词] 农业 家庭农场 规范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29-02

1 取得的初步成效

1.1 促进了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的培育升级

500多个家庭农场涵盖了粮食、蔬菜、烟叶、林果、花卉、中草药、食用菌种植和养殖等八大类型,其中粮食生产已达84家,畜牧及水产养殖共42家,烟叶87家,林果104家,花卉110家,蔬菜种植27家,中草药种植34家、食用菌种植15家。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协调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步发展,加快了优势产业的培育集聚和布局优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和转型升级。

1.2 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集约化发展

土地流转与农场建设互相依托、互为促进,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稳步适度扩大。其中,253家种植业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年出栏20头牛以上的14家,300只羊以上的17家。有400多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80%。第一个“吃螃蟹”的马瑞峰农场植烟规模2014年发展到500多亩,平时固定用工10人,用工高峰时每天可达60余人;菊龙雍和园生态家庭农场已建成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农场规模化经营,提升了组织化水平,改变了农户分散种植、粗放管理低质低效的现状,集约化效应初步显现。

1.3 发挥了专业优势,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

大部分农场主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有近百家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200多家拥有自主商标,有50多家聘请了大学生参与经营管理,54家牵头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全县家庭农场推广新技术34项,购置大型机械440台(套)。以花卉、黑梨、葡萄为主的六神家庭农场自动化滴灌设施、病虫害防治设施一应俱全;菊龙雍和园生态家庭农场购置了5台最先进的高速水稻插秧机、稻田旋耕机,还使用了无人飞机等设备,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加快了科教兴农步伐,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4 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大部分家庭农场主导产业明晰,支撑作用明显,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可观,带动带富作用初步显现。2014年全县504家家庭农场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润6000余万元。灌涨镇红波农场的“漫天宝”大棚西瓜2014年增收30多万元。余关乡2O多个农场,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一些流转出土地的农民被吸纳到家庭农场,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租金和薪金双增加。“养猪+花卉”、立体种植等高效循环技术得到应用,全县已发展核桃、油桃、茶叶20多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2 主要做法

在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工作中,内乡县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2.1 科学引导,规范发展

2013年,内乡县研究制定了《内乡县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提出“32255”发展目标,要求从2013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每年培育家庭农场200家,其中示范性农场20家,到2015年,全县家庭农场达到500家,并出台了家庭农场认定办法、登记程序以及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明确了以“三有”、“三化”、“三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标准。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和一年多的实践,原有的实施意见出现了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就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提出意见建议,征得了大力支持。2014年12月15日,杨曙光县长主持召开县政府第三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家庭农场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了新的家庭农场“52288”发展目标。即从2013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每年培育建立家庭农场200家,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力争到2017年,全县家庭农场达到800家以上,省市县示范性家庭农场80家以上,争创省市家庭农场发展先进县。2014年12月26日,以内发〔2014〕26号文件将新的《实施意见》下发全县。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的家庭农场建设,起草印发了内农场办[2014]02号关于印发《内乡县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使我县家庭农场建设目标更加明晰、标准要求更高、管理更加规范。

2.2 创新机制,推进发展。一方面,突出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

县乡分别成立了高规格的家庭农场创建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县委统战部牵头抓好家庭农场的创建工作。将家庭农场创建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各乡镇党政正职、分管领导及涉农部门一把手每年必须分包一个家庭农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通过召开恳谈会等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发挥了科学引导、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的作用,促进家庭农场稳步起航。建立了家庭农场统计分析和情况通报制度,实行月通报、季观摩、半年评比、年终奖惩,确保各项工作求实求效。另一方面,着力发挥协会的助推作用。政府引线、大户牵头、场主参与成立了内乡县家庭农场促进会,为农场主搭建自我服务、融合发展的平台。促进会下设粮食、蔬菜瓜果、烟叶、林果、花卉苗木、中草药、食用菌种植和养殖等八个分会,开展信息技术、科技知识、贷款融资、产品购销、法律维权等服务,定期组织座谈会、交流会,举办“农场主论坛”等活动,让农场主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携手解难题,抱团闯市场,融合促发展。促进会积极建言献策,主动为农场排忧解难,发挥着桥梁纽带和助推作用,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引领,协会服务有效支撑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2.3 政策倾斜,扶持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支持

把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优先享受各级补贴;对流转承包50亩以上并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每亩给予一定的补贴;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家庭农场奖励基金,对获得不同荣誉和品牌的五种家庭农场分别给予1-10万元的奖励。2014年初,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农场兑现财政奖励资金20万元。二是加大项目支持。促进支农项目与家庭农场深度对接,把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粮油高产创建等方面的项目,优先安排在家庭农场实施;统筹整合政策性支农总资金的10%向家庭农场倾斜,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2014年安排家庭农场实施各类项目100多个,拨付支农资金2000多万元。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促进会积极牵线搭桥,与中原银行、邮储银行内乡支行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财政出资200万元和会员共同出资组建担保基金,通过互助担保、集合贷款等合作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2013年5月份南阳银行已向18位农场主发放贷款445万元,邮储银行近期将向农场发放贷款800万元。四是加大政策支持。落实用地政策,优先保障家庭农场生产设施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加大各类税收优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办理减免税等方面,实行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办结。

2.4 强化服务,保障发展。一是加强认定注册服务

实行一元资本金起点,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组织工商、环保、财政、农业等部门上门认定,免费注册登记,免费颁发“内乡县家庭农场” 资格证并予以授牌。二是加强土地流转服务。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实施“互换并地”、土地入股等多项措施促进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六神家庭农场在按年支付土地租金的同时,约定3年以后把20%的纯收益分配给农民,激发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热情,有效破解了家庭农场“用地难”的问题。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服务。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人才培训项目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对农场主进行培训。涉农部门牵头组织200名农场主到陕西、信阳、商丘等地开阔眼界;已组织了财会知识、品牌创建和质量认证方面的培训3期1980人次。同时,我们鼓励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农场工作或创办农场,目前已有50余名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实现了就业。四是加强科技服务。县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奖励资金,引导农场主应用新品种、新技术,鼓励“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及立体农牧业发展模式。2014年,全县家庭农场共引进新技术、新工艺20余项。同时,指导农场主创品牌,已组织农场申报“漫天宝”西爪、“马山牌” 烟叶、“赤眉牌” 油桃、“余关薄壳核桃”“ 小籽大樱桃”等省市品牌商标75个。五是加强产品营销服务。积极支持家庭农场与超市、企业、学校、餐饮集团等对接,实施订单生产或直接上门收购,探索建立起一套长期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和订单履约机制,已帮助农场主销售产品3.6亿多元。红波农场的“漫天宝” 大棚西爪,热销郑州、西安等大型超市,每千克西瓜高出当地4-6元。“绿曼家庭农场种植的韭菜、香菜产品远销山西、河北、黑龙江等省市。

3 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虽然家庭农场工作进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难。

3.1 贷款融资难

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加上银信部门贷款门槛较高,融资问题严重制约基础设施改善、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

3.2 人才支撑难

大部分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偏低,缺乏长期规划,产品大众化,营销手段单一,科学管理能力低,规章制度不健全;

3.3 政策落实难

缺乏项目的有效整合利用和协调推进机制,一些扶持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3.4 土地流转难

当前,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部分农民特别是留守农民,不愿流转土地。

4 下步工作打算

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努力,内乡县发展家庭农场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效,也清醒的认识到,要进一步提高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瞄准目标,持续推进

按照发展与规范、规模与质量、示范与创新、指导与管理并重的要求,稳步推进“52288”发展目标,2015年新发展农场200家,全县达到650家,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确保全县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和水平始终保持在省市前列。

4.2 创新方法,破解难题

2015年,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围绕目标突出做好“六个一”,即:澄清一批底子。调查好家庭农场在资金、项目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分类汇总,谋划对策,制定扶持措施;建好一个平台。加快与金融部门合作步伐,畅通融资渠道,统筹政府和会员资金,组织实施好联保联贷,力争全年支持家庭农场的放贷资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申报一批项目。统筹“捆绑”项目,加强协调申报,力求上三级的所有政策性支农项目,在我县家庭农场建设上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全年争取项目资金超过5000万元;规范一批农场。围绕八个家庭农场分会、50家家庭农场进行重点规范,力争培育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开展一批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管理水平、专业技能、财务账目、长远规划等方面的培训,打造新型农场主、培育新型农民;完善一套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规范建立示范性农场评选机制,加强家庭农场管理和运营制度建设,努力实现规范科学运作、高效快速发展。

4.3 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细化工作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强化常规督导和年终考评,适时组织家庭农场建设观摩活动,开展家庭农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力争培育扶持一批省、市、县示范性家庭农场,不断推动家庭农场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简介:韩小波,男,汉族,(1981.11-),党员,助理农艺师,2000年参加工作,种子技术服务站副站长,长期从事农业技术与应用工作,重点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家庭农场规范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