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泊尔地震如何影响中国“走出去”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18期
关键词:义利观尼泊尔救灾

“就中国而言,与尼泊尔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边疆地区稳定非常重要。修建铁路,加强尼泊尔与西藏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其实是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一种补充。”

就在中國对尼泊尔进行救援的同时,印度也及时对尼国提供各种援助,赢得一筹莫展的尼泊尔人赞赏。有分析人士认为,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灾难政治的义利观。对此,习近平曾在多个对外场合表述中国的义利观。4月21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中,又提出了“弘义融利”之说。“弘义融利”的提出,是对中国外交“义利观”形象的阐述与高度的概括,更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应时而变的缩影。

被抹黑的救援行为

“美国、中国和印度竞争性的援助外交”。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这样看待美、中、印三个大国对尼泊尔的救灾援助。这篇文章称,救灾外交能够在外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在亚洲尤其重要。亚洲各国人口密集,政府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地震、台风和其他大规模自然灾害。美国2005年因参与印尼海啸救援的规模和速度而赢得了东南亚人民的心。

美国国防部目前仍在努力提升其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的能力,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这也推动了中国近十年来不断强化其救灾援助响应能力,以“擦亮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形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把中国参与救灾称为“可能影响该地区地缘政治平衡”。报道称,这样说的理由是尼泊尔一直被印度视为势力范围。但微妙的是,此次尼泊尔优先考虑了中国的要求,迅速允许中国救援队进入,显示出尼在外交上明显亲中。近年来中国在南亚加强了外交力度,以推动“一带一路”。中国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的投资举措令印度担忧,现在“如仅仅是救援当然没人会抱怨,但有理由怀疑援助背后可能有进一步的企图”。

美国《国际财经时报》称中国承诺向尼泊尔提供320万美元援助资金,比美国多220万美元。今年年初,中国还曾承诺为尼泊尔提供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文章称,外界将此解读为“终结印度在加德满都事务中统治地位的举措”。

国际救援背后的国际政治

对此,专家表示,把中国及时、积极、快速对尼提供救援归结为“争夺影响力”不符合事实,显失公允。

尼泊尔是中国近邻,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中国实施紧急救援,帮助尼泊尔民众渡过难关,尽在情理之中。

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始终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张,提供国际救援必须按照《联合国宪章》尊重受援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援助非军事化。这一主张旨在确保人道主义成为国际救援压倒性的考虑。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通过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对外援助,不断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减灾防灾救灾机制,加强能力建设。这样做,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情怀。

事实上,中国也在国内发生像汶川地震那样的大灾大难的时候,接受过许多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

毋庸讳言,国际救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国际政治,有时国际政治甚至地缘政治的因素还很明显。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美国军方派出大批舰机赴灾区参加救援,美方还一再追加援助资金,希望借高调、大规模的国际救援,改善美国在国际社会包括伊斯兰世界因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而受损的形象。

而在2013年菲律宾“海燕”风灾之后,美国更是派出阵容庞大的救援团队,救灾高峰时美军一度有13艘军舰、近8000名军人参加。美国CNN、《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认为,“美国借救灾增强在亚洲的软实力”;“美国援助菲律宾暗含外交目的”,希望借此援助弥补政府“关门”期间损失的亚洲影响力。日本也紧随其后,向菲律宾提供了大批援助,包括派遣大型护卫舰“伊势”等3艘海上自卫队舰艇赴菲,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日本最大规模的自卫队海外行动。日本媒体坦承“在风灾问题上,连紧急援助都反映国际政治现实”。

可以看见,提供国际救援的背后往往有国际政治的影子。不仅如此,受灾国是否请求和接受国际救援,也有时参杂国际政治的考量,有着复杂的外交等方面的算计,折射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一些国家可能会由于国内或国际的原因而拒绝接受国际救援或婉拒某一特定国家的救援提议。

由此可见,国际救援背后的国际政治是围绕义、利二字展开的,义利博弈是客观存在。中国主张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这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对于国际救援背后的国际政治的深刻理解和公正主张。中国此次向尼泊尔提供国际救援,正是这种正确义利观的体现。

关系“一带一路”

然而,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资深记者基思·约翰逊看来,救灾不仅体现人道主义的一面,还在彰显软实力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按照一些分析人士的说法,中印两国都希望在尼泊尔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并赢得尼泊尔人民的心。

“这是因为尼泊尔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赵干城解释,“就中国而言,与尼泊尔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边疆地区稳定非常重要。”

今年4月初,尼泊尔总统拉姆·亚达夫访问了中国西藏自治区。《中国日报》随后援引一名西藏官员的话说,中国和尼泊尔将考虑修筑一条穿过珠穆朗玛峰的“高速”铁路。尽管中国铁路专家王梦恕随后否认会在2020年建成这条铁路,但双方一致希望加强互联互通。

相关人士此前表示,通过铁路建设计划,中国商品和中国游客将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走进尼泊尔。

“尼泊尔对中国建设铁路期待是很高的。”赵干城说,“修建铁路,加强尼泊尔与西藏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其实是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一种补充。”

中国此前已经把青藏铁路向边境的延伸作为西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任务”,也提高了西藏与南亚国家陆路贸易的便利性。尼泊尔作为青藏铁路延长线的重要国家,是中国必须要考虑的友好合作方,因而中尼“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就包括这条铁路的延伸。尼泊尔自然而然地成为西藏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一带一路”西南战略的主要对象国。

根据不久前西藏媒体公开的说法:西藏与周边国家正探索多元化的互利合作模式。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西藏与尼泊尔合作成立喜马拉雅航空公司,打开西藏航空进入国际市场的窗口。可见尼泊尔始终是西藏地区合作重点之一,双方在尼泊尔会有许多重要工程,很多已经并且积极准备落地。

如今,尼泊尔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该国的很多公共设施一夜之间成为废墟,道路、村庄等也损毁严重。该国元气大伤,是否还有与中国进行大项目合作的可能?这是很多媒体关注的话题。

综合媒体的分析来看,针对地震是否会影响到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考量,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地震让中国官方和企业开始警醒,中国与尼泊尔等国在考虑重大基础设施或者能源合作的大项目时,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量今后会更加吃重,抗震条件将作为必须加入的重要因素成为今后在当地投资的一个重点。

二是正因为尼泊尔遭遇到了地震袭击,中国与该国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的必要性也凸显,因为尼泊尔震后重建等活动中,相关需求无疑增大,中国公司和项目可以在该国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与开发。

三是有媒体担心,尼泊尔今后可能无力与中国进行项目对接与合作,在很长一段时期主要精力是灾后重建,特别是民众生活等基本问题的保障和解决,全国力量会向抗震倾斜,中国之前与其对接与签约的项目可能会耽搁一段时间,由此对中方而言,比以往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具体而言,无论是以上那种情况,未来中国青藏铁路延伸到尼泊尔的计划,可能是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项目。这一项目今后如何进展值得关注。

除了大项目等工程之外,旅游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旦大地震的后遗症久拖不决,或者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损毁严重难以复建的话,尼泊尔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旅游合作,或许也会由此放慢步伐。

猜你喜欢

义利观尼泊尔救灾
航母救灾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尼泊尔系列
尼泊尔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