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光宇之子何道泉:横戈跃马写春秋

2015-05-30

党史天地 2015年18期
关键词:珍宝岛苏军山火

卫国战争中尽显英武之气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出兵干预,并叫嚣要在感恩节前占领朝鲜,眼看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唇亡齿寒之际,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当时还在念初二的何道泉热血沸腾,毅然参军。

1951年,150名热血青年从沙市出发,登上了北上的列车,直达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北大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开始了为期3年的作战训练。

1952年,何道泉以见习排长的身份,到入朝作战部队锻炼。1954年,也就是停战的第二年,何道泉正式入朝参战,并被任命为第23军67师200团2营6连2排排长,在三八线上与美军展开对峙。

何道泉一直以参加了两场卫国战争而自豪,除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外,还有一场就是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也就是震惊中外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北国的三月依然春寒料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处乌苏里江中的珍宝岛气温还在零下39度左右,而就在此时此地,随着自恃超级大国的苏联边防军对中国领土珍宝岛的挑衅不断升级,珍宝岛形势异常严峻。

3月2号凌晨,苏联边防军出动70多人,悍然登上珍宝岛,并对中国巡逻队开枪射击,我边防军奋起还击,双方均有人员伤亡,随着事态的发展,苏联远东军区立即增兵驰援,一个仅仅1.2平方公里的荒岛被笼罩在炮火与硝烟之中。

3月3号,身为23军67师作训科长的何道泉受命随部队赶赴1200公里之外的珍宝岛,肩负起战区作战组组长之职。

战斗愈演愈烈,环境气候又恶劣异常,面对强敌何道泉置生死于不顾,每天穿行于炮火之中,深入前沿阵地,勘察地形地物,制定作战方案,即要帮助部队首长运筹帷幄,又要率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与入侵之敌浴血奋战。

连续7个昼夜不眠不休之后,何道泉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阵地上,然而当他从战地医院苏醒后,立即就毅然决然地重返前线指挥战斗。

3月15号上午8时许,苏军100多名步兵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突然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冲击。珍宝岛历史上最惨烈而又漫长的一天开始了。

苏军的第一次进攻,在被击毁了两辆装甲车之后,很快就溃退了,9点46分,苏军一个连的后续梯队在四辆坦克的带领下再次向我军发起进攻,很快,苏军的一辆新型T62坦克被击毁,苏军再次溃退。

恼怒的苏联军队集中了全部炮火,对珍宝岛和纵深各战略要地进行了半个小时地毯式轰炸,并随即向我军阵地发起了第三次进攻。

战斗空前惨烈,一辆辆被击毁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在战场上熊熊燃烧,英勇的战士们用手中简陋的武器,对抗着苏军的铁甲战车,狭窄的阵地前,一批战士中弹倒下了,立即就会有一批战士顶上去,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抵御着强敌的入侵。

而就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状态,我军的一发炮弹准确击中苏军的指挥所,苏军指挥官列昂诺夫上校当场毙命。

与装备精良的苏军浴血拼杀了9个多小时,中国军队没有退缩一步,当太阳西斜时,深感无力回天的苏军丢盔卸甲地撤离了珍宝岛。

这一战,我军共歼敌150多人,其中上校、中校军官各一名,击毁击伤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十余辆,缴获T62新式坦克一辆。

从这以后,苏军再不敢轻举妄动,边境也逐渐安静下来。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战结束后,中国东北与苏联交界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划界,基本按照中国主张的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

在何道泉的家中,挂着一张照片,那是将军在自卫反击战结束后,重访珍宝岛时拍摄的。

对何道泉而言,珍宝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篇章,那里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更长眠着一群为保卫领土而牺牲的战友。

新时期不忘总结遗留问题

仔细品读何道泉的军旅人生,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的军人,早在1960年代初期,他就打破传统的单兵训练模式,提出单兵配套这一更适应战争的训练理念,因为大大提高了训练质量和节省训练时间,而在全军推广。

但真正让何道泉在全军闻名的,则是他提出并在全军率先实现军事指挥自动化,对促进我军加速实现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朝鲜战场上炮火交锋的情景给何道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一直在琢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军的炮火能迅速实施精确反击的。然而,当时很多人却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靠小米加步枪就打败了飞机加大炮的美帝国主义,今后的战争,还得靠小米加步枪。

另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反映出来的战时通迅不畅,指挥程序落后等问题也一一摆在何道泉面前。何道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传递不畅,指挥不灵或者失控必然会贻误战机,甚至导致惨痛的失败,如何打造一个迅速可靠的指挥中枢系统,保证及时有效地实施指挥,成了他多年的梦想。

1981年,何道泉出任69师师长,他将电脑、传真机、复印机、无线图形传输设备等用于指挥系统,成为全军第一个完成战役模型设计,实现用电脑,摄像及成像系统联网的师团。

1985年,他任23集团军军长,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成立了集团军指挥自动化中心,并研制出了微机野战网络系统和对抗训练模型系统,真正实现了运筹于方寸荧屏,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历史性跨越。然而,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他这是在空想,在搞花架子。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何道泉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认可,他被许多人冠以计算机军长的头衔。而他所带的23军,也成为赫赫有名的铁军。

1990年,江泽民主席视察23军时,欣然题词:老一辈驰骋华东堪称劲旅,新一代驻守北疆誓做雄师。

在祖国边陲灭火妖、斩洪魔

1987年5月6日,素有祖国绿色宝库之称的大兴安岭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森林火灾,烈焰腾空,一片片苍翠欲滴的森林,被山火呑噬殆尽,一个个林场、村落面临着付诸一炬的严峻形势。

当时,李鹏副总理视察了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要求增派部队灭火,何道泉立即主动请缨。何道泉说,扑救山火的战斗比真枪实弹的战斗难度更大,因为它没有规律可循,风助火势,火借风势,往往外面3级的风,到了火场就变成了6级大风。

在大兴安岭的烈火浓烟中,何道泉指挥部队与漫天山火连续搏斗了28个昼夜,共扑灭1571个火点和1公里以上的火带678条,打造防火隔离带543公里,清理余火的行程达2351公里,终于遏制住了大火的蔓延,成功保住了16个林场,以及北部重镇塔河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山火扑灭后,他又率部队将士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是祖国东北的一条母亲河,更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黄金水道,平日里,它非常温驯,可一旦动起怒来,更会引来涛天巨浪,引发可怕的水灾。何道泉率领的23军自朝鲜战争后就一直驻扎在哈尔滨和牡丹江一带,每遇洪水泛滥之时,23军都会挺身而出,抗洪抢险,保一方安澜。

1988年夏天,松花江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狂涛骇浪冲击着江堤,松花江全线告急。刚刚经受过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洗礼的23军,又要与肆虐的洪魔一较高下。

危急时刻,何道泉带领部队紧急出动,加固堤坝,排除管涌,哪里最危险,他就率部奔向哪里,哪里的任务最艰巨,哪里就会出现何道泉的身影。

23军全体将士和黑龙江人民并肩携手,硬是筑起了一道铁壁铜墙,使松花江俯首聽命,省城哈尔滨固若金汤,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为表达对部队的感激之情,特意建起了一座抗洪纪念碑。

猜你喜欢

珍宝岛苏军山火
边陲宝岛米 香飘进万家
美国加州各地山火肆虐 已造成6名消防员死亡
愿洒热血在疆场——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陈绍光
勇闯珍宝岛
山火难熄
加州山火凶猛难挡
五十年代学习和借鉴苏军的回顾与思考
朝鲜战场遇苏军
三十年代苏军的现代化建设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