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学角度浅析许尧佐的《柳氏传》
2015-05-30蒲祎
蒲祎
【摘要】笔者通以《柳氏传》中几个人物的形象为主要素材,又通过分析“柳”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学意象,从文学角度解读了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之悲惨和当时社会秩序之混乱。
【关键词】《柳氏传》;文学角度;文学意象
《柳氏传》写“有诗名”的寒士韩翊(一作韩翃)与富而爱才的李生为友,李生有美妾柳氏,爱慕韩翊,李生知其意,便将柳氏赠予韩翊。后值安史之乱,柳氏深知自己美貌恐引来灾祸,便剪发毁形,寄身佛寺。两京收复后,韩翊使人潜寻柳氏,并寄以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感泣,答以诗,希望早日团聚。但不久之后,柳氏却为京中蕃将沙吒利(一作沙叱利)劫去。一日,柳偶于车中见韩紧随其后,乃使女婢将其处境告韩。韩翃派人寻柳氏,并准备了一白口袋,袋装沙金,袋上题了一首《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当柳氏在长安接到这个口袋后,捧诗呜咽,写了一首《杨柳枝》作答:“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后有韩翊同僚虞候许俊乘马至沙吒利宅,救出柳氏,使之与韩翊团圆。
许尧佐的《柳氏传》又名《章台柳传》,楼高不见章台路的章台,歌妓聚居之所。《汉书?张敞传》里:“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
柳永有一首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读来不禁让人联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烟花巷陌,让柳永都能“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独立的人格、人权的。在故事的开始,柳氏是李生的爱妾,当发现柳氏和韩翊的相恋之后,他的方式是把柳氏当作货物赠送给韩翊。之后当韩翊要去求取功名时,就把柳氏弃于家乡。在遭遇变乱之时,柳氏只得自毁容颜躲避灾祸。而柳氏欲求保身而不得,竟被沙吒利强行夺走。最后又被仗义挺身的许俊夺回送回韩翊身边。这一饱受侮辱与侵害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妇女悲惨的命运。
此外,作者还写出了武将的飞扬跋扈,横行无忌。一个立有战功的武将,可以任意夺人妻子,在事情败露后,身为宰相的侯希逸也无法直接奈何他,只能上书参其“凶恣挠法,凭恃微功,驱有志之妾,干无为之政”;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不但不予以处分,反而要给予大量金钱抚慰。这暴露了当时统治阶层的黑暗混乱。
而柳氏的名字也侧面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底下,只有姓氏而无名。特别是她的“柳”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自然界中,柳具有柔弱、低垂的外观特点;春之萌发,冬之凋零的自然特征;易植荫庇,便于乘凉的人文特性。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已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由普通的物象转变成了含义丰富的意象。
何为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柳,软柔下垂,随风飞扬,婀娜多姿,含情脉脉,“依依惜别”成了柳的最本质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
这些佳词丽句都是以柳传情,缠绵悱恻。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于是从《诗经》 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此外,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直到现在,“折柳赠别”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鲁迅先生在一首赠别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诗里就有“卻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的句子。而且,“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还有一点,古典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如汉乐府《横吹曲》 中就有《折杨柳》曲。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中,男人可以寻欢作乐,喜新厌旧;女人却只能承受男人的欲泄和摧残,从精神到肉体,就像那易折的柳枝,人人可攀,个个可折。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更陷入完全丧失人的尊严变成有闲阶级玩物的悲惨地位。这样就使本自善感多愁的寄托物——柳枝,也变得残败颓废,成了败柳、残柳,成了妓女的代名词。
在《柳氏传》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如杨柳般孤苦无依柔弱可怜的女性形象,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摆脱不了被人侮辱把玩的生活,被人转送、抛弃、抢夺,这一切都令人同情。而这一切只是当时社会女性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