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历史学习规律之我见

2015-05-30陈丽芳

关键词:史实规律中学生

陈丽芳

[摘要]要搞好历史教学,首先要把握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规律。只有把握好[学习规律,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得心应手。总结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规律,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解到记忆、从认识到运用。

[关键词]历史学习;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中学历史学科,无论是初中阶段历史,还是高中阶段历史,都已经成为学生获得高一级学校就读的考查学科。初中考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是考查的学科之一;高中考大学,文科考试,历史学科是必考学科。然而,受传统的认识影响,历史学科不被大多数家长的认可,要求自己的孩子重点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就足够了;有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历史学科是“杂科”“副科”的层面,有的学校领导也不够重视,任课教师很多是非专业老师兼任,课时安排往往是早上第四节或下午第八节;有的学校虽有专业的科任教师,也无心对学科教学进行研究,应付式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是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科任教师,不管他人对历史学科怎么认识评价,我都一如既往的对历史教学潜心探索。我认为,要搞好历史教学,首先要把握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规律。只有把握好学习规律,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得心应手。总结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规律,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解到记忆、从认识到运用。

一、从感性到理性

感性,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知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就历史课而言,感性主要指感知具体史实以形成历史表象,它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基础,以及进行抽象思维的前提。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以想象和思维,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譬如,如果中学教材没有对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具体介绍,学生是难以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这一概念的。

从我的教学实践看,中学生不但对具体生动的史实感兴趣,而且也对抽象思维的过程感兴趣。可以说,假如对史实的感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之源的话,理性知识的获得则是其兴趣之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把历史课等同于讲故事的教法是应避免的。

二、从已知到未知

学生初步获得历史知识后,这部分“获得”就成为他们认识新知识的基础。史实和史实之间总是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历史课新旧知识间密切的联系性和制约性。这种联系和制约,有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须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包括从少知到多知和从浅知到深知)这一认识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表現为:

1.通过已知历史概念了解未知历史概念和规律。如学生已知西周和东周两个概念划分之由来,通过分析和比较,对此后课文中两汉、两晋和北、南宋等的划分就知其所以然了。在已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等概念后,经过比较和概括,就可知这些所谓“治”和“兴”,是由于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在建立新王朝后,不得不采取地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这样,在客观上调整了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从这一认识出发,便可获得“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一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2.通过已知历史规律认识未知历史规律。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的,学习历史也是如此。在掌握新史实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已知历史规律可作出规律性的判断。如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学生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规律,当接触到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遭到可耻失败的史实时,就可以认识到这样一条规律: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者,都没有好下场。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特点是“循序渐进”,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新旧知识联系来讲授新知识,既可以使新知识的讲授“顺理成章”,又可以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三、从理解到记忆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记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我们往往以意义识记为主。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但是,学生要达到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了千变万化的具体史实外,要理解的还有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知识,由教师死灌,学生死背,是无法掌握的。在这方面,我一是指导学生“依据年代(有同时、近时、时距)联想”记忆;二是指导学生“依据地点(同地点、类似地点、空间移进)联想”记忆;三是指导学生“依据人物(人物活动归类和人物活动类比)的联想”记忆;四是指导学生“依据史事(类似事件、对比事件、因果事件)联想”记忆,效果很是明显。

四、从认识到运用

上述三个规律作用的结果,完成的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够运用。同时,运用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认识的深化发展。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1.在新的知识情境中运用,完成“从已知到未知”。这一过程的决定因素就是运用。运用的结果才造成学生头脑中“已知到未知”的变化。如运用已知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比较和归类,就可以认识古代世界各国文化的状况及其特点。解答历史习题,搜集史料等,都是对历史知识的运用。通过运用,消化和巩固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也形成了某些方面的智能。

2.在文科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这种运用往往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讨论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认识时,能从历史发展规律着眼,运用历史知识,来说明现行一国两制决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在地理课中,学到某个区域时,如果联系到这个区域在历史上的人和事,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渗透历史的人和事,就会使语文课上得生动严谨。

3.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运用史实和历史规律,来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我国的国情,反思历史,才能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此外,学生日常看电视书刊和言谈,都经常包含着对历史知识的运用。

至此,学生就算完成了学习历史的一个认识循环过程。上述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构成了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循环往复地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法

[3]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

[4]网络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史实规律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