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于无尽的海滩
2015-05-30半夏
半夏
苏格兰著名的古老城市圣·安德鲁斯东临英国的北海,那里是高尔夫的故乡,那里有英国威廉王子的母校——历史长达600年的圣·安德鲁斯大学,那里有更为远久的圣·安德鲁斯大教堂遗址,而那里至今最为人熟知的还要算是一片辽阔的海滩。
滚滚的海浪冲刷着细软的茫茫沙滩,云朵伸手可触,空气明澈,一群身着白色运动服的年轻人怀着信念,奔跑在这片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海滩上……这就是英国电影《烈火战车》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
《烈火战车》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犹太学生考入了英国剑桥大学,但因为自己的犹太身份而在当时饱受种族偏见。在一次欧洲的田径比赛中,代表英国参赛的运动员里达尔在摔倒之后顽强地追赶,获得冠军,这一幕深深感染了看台上的亚伯拉罕,从此,他梦想着自己能够获得奥运会百米金牌,成为在奥运会夺金的第一个犹太人,为同胞争光。
1923年,亚伯拉罕终于以运动员的身份和里达尔站在同一赛场上,虽然惜败,遭遇打击,但他始终坚持不放弃。亚伯拉罕意识到,跑道上的唯一障碍并不是对手,而是自己。他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终于在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与同样代表英国参赛的队友里达尔,分别获得了100米和400米的冠军。
那一幕运动员们清晨在海滩上跑步训练的场景便出自于此,电影的拍摄地就在圣·安德鲁斯的海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回顾了这一段经典镜头。虽然憨豆先生以英国式幽默乱入了一下,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这部电影以及电影中传达出的体育精神的回忆和感叹,毕竟,《烈火战车》激励了无数怀有理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
了解这部电影,不得不提及电影中的伊利克·里达尔,这位田径400米奥运冠军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人物,而且,他与中国还有着不解之缘。
里达尔的父亲是一位早年来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里达尔就出生于1902年的天津,童年时回到英国读书,在他22岁时,便作为英国田径选手参加了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当时,里达尔是英国最有希望获得100米短跑金牌的运动员,然而,那届奥运会的100米预赛被安排在了星期天,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里达尔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忍痛放弃了100米比赛,但他并没有留下太多遗憾,因为他在随后的400米比赛中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了冠军。电影《烈火战车》中就还原了这件事,海滩跑步的那一段中,里达尔在队伍最前面,张大嘴仰着头跑的样子,据说也是真实人物的写照。
里达尔并没有像如今的运动员一样,获得世界冠军之后就成了明星,上电视、拍广告,而是跟随着他的父亲,成了一名基督教牧师。
1925年里达尔以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在一个教会学校当体育老师。对于天津人来说,有关里达尔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一个知名的体育场——民园体育场。里达尔在传教期间,受邀改建这个体育场,他根据世界田径赛场的标准和自己参赛的经验,对诸如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的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他的筹划和监督下,民园体育场在当时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体育场,直至今天,民园体育场都被视为天津著名的地标景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里达尔离开了天津,前往了一处非常贫困的华北偏远农村工作,当时战乱、饥荒、疾病非常严重,里达尔克服着物资的匮乏,竭尽所能地为穷苦的中国百姓奉献和服务,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也许,当时那里的中国人并不知道里达尔是一位奥运会冠军,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奥运会和田径比赛,但他们一定感受得到,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是多么的善良和无私。
1943年,里达尔被日军抓到了集中营,由于被迫过度劳动和营养不良,里达尔最终死去。
回到那个电影中的情节,在大海的背景下,一群年轻的运动员在奔跑着。之所以这一幕给人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永恒”吧。大海是永恒的,就像《烈火战车》中弘扬的体育精神,就像伊利克·里达尔对信仰的坚定,就像他在中国传教期间展现出的人性光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