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玄奘视为圣地之处
2015-05-30戴超
戴超
这份工作属于半政府半公益的性质,虽然主要负责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但玛尼夏属于尼泊尔的国家公务员。保护区里住着的土著居民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虽然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但由于兴趣使然,玛尼夏还是挤时间搜索别的国家在自然保护方面的信息。他发现中国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这使玛尼夏第一次萌生了来中国留学进一步深造的想法。
玛尼夏向中国政府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很快就获得了回复。经过一系列材料的提交和审核,大约4个月后,他踏上了来中国的旅程,未来博士三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海洋生物学的专业研究。海洋生物学博士的工作量很大,不仅需要出海取样,还需要完成室内实验。这种研究模式给习惯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玛尼夏很大的冲击。之前的保护工作是自然界原本是什么样子,尽量维持就好,也不用人工养殖。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因为生活在海洋生物圈中,要搞清楚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就要试着进行人工繁育。这需要长时间大量的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几批科研人员的接力才能完成。玛尼夏在两年的实验中贡献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玛尼夏一直记着初次从尼泊尔来到中国在上海转机,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在去领取行李时迷路了,当时一个候机的年轻小伙主动上前问他是否需要帮助而且及时帮他找到了行李,使得他没有耽误接下来的航班。博士三年下来,玛尼夏眼里的中国人除了友善,还和传说中一样“吃苦耐劳”,从搞学术研究的学者到市井做买卖的商户无一不勤奋努力。
这些“传说中的词”总和中国和中国人一起出现在尼泊尔的媒体上。在来中国留学之前,玛尼夏几乎每天都能在Nepal TV和Kantipur TV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新闻,而大街小巷的报刊亭出售的《The Rising Nepal》、《The Kathmandu Post》、《The Himalayar Times》和《Republica》等热销报刊更是会以不同主题介绍中国的发展情况。因此玛尼夏对中国非但不陌生,还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在中国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他感受到了这种飞速发展带给他的变化,最直接的就是学校里各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多到两栋外国留学生公寓楼都住不下了;再有就是身边的中国同学也更加频繁地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进行交流和学习,回来之后就会把学习经历做成PPT和大家分享。玛尼夏非常喜欢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当然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了,自然还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最大的遗憾就是污染治理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和与同学的交流中,玛尼夏常说如今中国的GDP位列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工业蓬勃发展,还兴起了很多新兴产业,这都是欣欣向荣的一面。可是另一方面,发展产生的垃圾处理问题却被很多中国企业选择性地忽略掉了。关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属于玛尼夏博士研究的一部分,在到很多地方的入海口进行水样取样调查的时候,污水的刺鼻气味让他一整天都头疼恶心。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验研究,他担心这会对中国海洋的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的破坏。
2013年7月玛尼夏拿到了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回国了,其实作出回国的决定是着实费了一番思量的。他的一些留学生朋友选择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理由简单而实际:一是中国提供的工作机会更多,二是薪资待遇也很不错。然而玛尼夏还是放不下自己国内原来那份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他的初衷是学有所成之后回去继续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这始终是他的兴趣所在。
玛尼夏总感觉自己从中国“带走”的东西太多,给予的却太少,他也多次询问过身边的中国同学有没有到尼泊尔交流的意愿,可是不知为何得到的大都是犹豫和回绝。“很多中国学生的目标交流地都是美国、英国、法国等主流的大国家。的确,大国家有大国家的好处,不仅教学资源丰富,交流经验也成熟,可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是可以被后来者复制、学习和改进的。而自然的铸成却是不能替代和复制的,各个国家都有他独特的瑰宝,如果对自然和宗教感兴趣,那尼泊尔就是非常好的选择,毕竟玄奘大师将这里视为圣地,不远万里都来这里取经。”玛尼夏非常希望中尼两国间能建立长期的学术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