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2015-05-30高静
高静
【中图分类号】G633.67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共同实施,促使教学方向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要以计算机为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效果会更佳。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 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很适于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也就是每节课根据课本内容,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参考课本当中的步骤,自己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掌握课本的内容。开始的这些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都是老师提出,学生照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慢慢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节课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给自己定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者由学生之间互相提出学习任务,布置练习题目,然后由对方完成,使信息技术课完全变成自学式教学,那么老师抽出来干什么呢?(1)老师集中精力来解决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2)处理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疑难解答。
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成品”,如一幅图画,边演示边讲解步骤,过程中涉及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仅用10分钟讲授和演示,剩下的时间统统留给学生上机练习。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学会几个技巧,完成一个阶段内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教师答疑并提醒全体注意,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操作及时,学有所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例如:某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上机操作,然后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专门的一节课中解决,学生操作了,有了许多发言的权力,教师则成了其学习的顾问,当学生再上机操作时,学生就会及时的对教师的解答进行验证,当POWERPOINT学完之后,回头我让学生制作了一节课的课件,这样学生对POWERPOINT就能运用自如了。
二、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都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又琢磨着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插入到文档中去,有的学生开始为迎新年制作贺卡——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精品”。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在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编辑方法时,对于一些修饰性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然后通过多媒体系统让学生们互相看一看制好的作品,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就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動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应用的技巧难易适当,即复制和粘贴,多数学生很快能学会,只要教师在讲授步骤中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自己画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四、给予学生成就感。
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文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这样就逼你去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时,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空间上!”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下边还有其他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象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吗?这不就是考试合格了吗?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