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化写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

2015-05-30李沐春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第一版商业化文学

李沐春

摘 要:当代商业化写作视域下,文学具有了商品与审美的二重属性。商业化写作对当前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大众阅读选择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和读者的自我意识在商业化写作格局的导向下基本被消解,文学成为大众化的工业产品和具有娱乐性质的精神消遣品。

关键词:商业化写作;文学接受

关于商业化写作,学界尚未有明确定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强调大众文化己经成为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商业化写作的重要特征,而百度百科中则认为,商业化写作是“与传统文学相区别,写作以读者为本位,充分考虑作品的畅销因素和作品推出后的商业效果;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审美层面相对平面化和通俗化;可以批量生产,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前卫性和资源整合性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写作方式。”[1]陈思和教授在《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则提到了一种具有“含有较为直接的追逐商业利润目的”的、与纯文学相对立存在的的“精神消遣品”[2]。

综合来看,商业化写作的核心特点有二,其一为创作以读者为中心,其二则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根本目的。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支持和商品时代的资本运作之下,商业化写作作为一种具备大众可操作性的写作方式,日渐成为主流,全面压缩了纯文学创作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商业化作品,或者说商业化写作产品正在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范式和文学消费霸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读者的审美趣味。

一、商业化写作类型及发展原因

与传统的“在审美情趣上体现大众,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的“俗”文学有所区别,在某种程度上,随着媒介的发展,所谓“大众”群体层次与需求的提高和变化,“俗”文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商业化写作作为俗文学的变异,也应当被重新定义,其作品应当包括作者创作之后衍生出来的周边文化产品,比如进作品二次销售的改编电影电视剧。商业化写作是在资本的运作下,在一定程度上以功利性目的为目的而进行迎合读者购买力和审美趣味的写作方式。在此定义下,文学艺术的主观性被消解,完全作为为读者需求服务的物化产品,从而具有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商业化写作视域下的文学作品从承载媒介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传统出版方式出版的、与纯文学相对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刊物及作品,比如各类青春杂志和小说;另一种则是在公共网络平台上所发表的原创性文学作品,包括武侠、言情、玄幻等题材。

商业化写作是对于作者和以文字编辑所代表的资本意志两方面而言的。商业化作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入到文学生产领域,从而形成了对创作有明显制约作用的读者消费市场。同样,资本的意志消解了读者和作者两方面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从而使商业化写作方式进一步扩大化。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和技术手段的日益更新之后,编辑对于作者和读者有了双方面的控制权。对于商业化写作的作者来说,为了使作品的到更广泛的关注从而使创作主体获得心理上或者经济上的满足,必然需要通过编辑出版这个渠道进行传播,而电子媒介的普及使得主体的创作和删改更为便捷。当编辑受市场的引导对创作主体提出一定的创作原则和创作要求时,已经制约了主体的创作,消解了其自主意识,将作品完全置于文本受众的审美期待视野之中。作者根据反馈经验将后续发展按照读者的期待创作,则将创作主体的精神性需求压缩,使作品成为模式化的产物。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的附录中提到,“在现时机械复制时代,随着电影的出现,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艺术品的凝神专注式接受愈来愈被消遣性接受所取代,这种接受是顺应艺术中展示价值愈来愈取代膜拜价值的产物。[3]此时,文学作品的膜拜价值几乎不存,消遣性接受成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选择,崇高已逝,留下的只有纵情狂欢。

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在其主编的杂志《超好看》创刊号中写道, “‘超好看这三个字,在我看来,是对小说最高级的评价。比起‘你的小说很有社会意义、‘你的小说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这三个字要吸引我得多。于是就有了这本杂志……只要是好看的小说,我就喜欢看,在我心中,世界只有两种小说,一种是好看的,一种是不好看的。”[4],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到,“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摆脱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5]这本新锐杂志无疑是这种“自由”的积极践行者,文学作品于他而言已经不再具有启蒙的作用,文学作品对人的大脑所形成的审美冲击力——“好看”成为衡量文学作品质量唯一的标准。

对于读者来说,编辑的控制权主要是靠市场来实现的。市场上出现的读物、购买读物的途径的引导以及宣传因素成为制约读者阅读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在后文将更为详细的论述。

二、读者阅读选择

读者在选择阅读对象时会有一个心理预设,选择动机分为两类,主动动机为满足自我精神需求,被动动机则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从众心理。

主动动机中个人非主流心理需求是很大的一部分。这类读者通常并不意图通过书籍来达到某些外在的实质性目的,因此对于切合个人心理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比如反叛情节、同性恋、女性主义等有着独特的需求。

此外,满足情感需求也是动机之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学中即存在“补恨传奇”现象。王国维曾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6]国人对于圆满结局的心理需求是有其深刻传统背景的,本文仅采用该结论而不做过多论述,这种通过阅读来“补恨”的心理,在接受美学中称之为缺失性动机。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商业化写作有很大一部分聚焦于对历史故事的结构和重塑上,比如网络原创作品中的穿越、重生类作品,拥有相当广泛的受众。其次,出于自我实现需求。在阅读小说类和散文类作品时,读者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存在。即在主人公身上寻找与自我的某种类似性,进而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获自我的虚幻实现,主要体现在网络小说为主的幻想小说,以穿越、修真、玄幻等题材为主,以及实体书中的言情小说。比如在玄幻小说《诛仙》中,讲述了一个资质平凡的主人公张小凡是如何在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获得了能力、地位、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种基于白日梦形式创造的作品,要是为了满足普通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主人公平凡的资质、外貌、家世与普通读者的相似性使得主角有了读者自我投射的味道,而他的成功也更像是读者的成功,因而具有了某种魅力,成为广受追捧的热门书籍。

第三,读者自我提升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更高精神境界的向往也成为读者的阅读导向因素之一。上世纪的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热潮,以及当下马尔克斯名作《百年孤独》的热卖,说明读者依然有提高自我层次的心理诉求。与图书市场励志书籍的畅销有所不同,前者偏向于直接的外在的物质诉求,后者则是对高雅文化和精神层次提高的意志趋向。

而在非主动动机中,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是不可忽略的最主要因素。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课本具有某种规约性,文科类课程中反复出现的作品、文本以及结论性评价,以及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强制接受使得这种意识形态导向具备了某种强制性。在现代社会,以接受过义务教育的读者为主的阅读受众对于“经典”“名著”“禁书”等概念,在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套既定的评价体系,因此,某些题材,比如战争、反封建、国学等,在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读者的首选。

此外,营销手段也是文学接受的动机之一。

对于读者来说,新的阅读方式带来了新的选择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书店选购或者国家权力意志的强制派发,当今的读者拥有更加丰富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方式。实体书店、购书网站、电子阅读方式和图书馆成为大多数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相比较于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电子书和网络书店具有便利、廉价、即时和丰富的特点,更加为读者青睐。因而也成为商家主要的宣传和营销的阵地。在分类、首页推介和根据读者喜好推荐等营销策略的阵势之下,读者的选择变成了一种有意为之的被引导的消费。比如亚马逊网上书店页面上,可以找到诸如“热门排行榜”“热门搜索词”等栏目,还有“主题推荐”“销售排行榜”等醒目的分类。对于一部分并没有明确购书目的的人来说,在从众心理的指引下有很大几率会购买这类书籍,为商家营销售段所捆绑。

另一方面,出版公司往往会采用对作者进行包装以树立品牌效应、作品以系列的形式推出或者通过作者的人格魅力推销其作品等方式引导读者的接受行为。比如杂志《最小说》以出卖作者隐私为噱头,通过审美趣味甚至私人生活的呈现来包装作者,成功后推出单独的作品或作品集。以杂志推动作者单行本销售,再以单行本带动杂志的销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作者具有了某种信仰的性质,从而带动读者的宗教迷狂,达到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出版公司藉题目的哗众取、腰封宣传语的夸张性描述、封底名家推荐等策略进行包装,以提升读者的审美注意,引发购买欲望,进一步引导读者的文学接受选择。

三、商业化作品的审美接受分析

商业化作品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商品,其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种类。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说道,“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7]”文学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与作者双方的主体意识被消解,作者的创作不再具有不可重复性和超时代性,文学所具有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被取消,个性化因素在逐渐消失作品已经介入到作者和读者双方的精神领域,对双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都进行了重塑。一位网络写手阿菩也提说道, “现在什么题材热门就写什么,以前是没有钱作家也愿意写。另一方面,现在网络文学的出版物总量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好书却寥寥。现在的大神级作品,都像是工业化模子印刷出来的,因为好卖成了唯一的创作风向标。”[8]。当启蒙不再是文学的意义,审美成为一种可消费的感官体验,读者不再作为隐含的读者,而成为等同于购买力的存在,文学就已经不再是文学。

在资本的运作下,商业化写作多方面地侵袭读者的阅读选择,出版社由于读者群的减小而减少或者取消纯文学类著作的出版计划,纯文学作品日渐受到挤压而失去市场。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无疑是十分可怕的。读者的阅读取向被潜移默化地引导,逐渐丧失对审美的正确认知。文本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再具有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的力量。这无疑是文学的悲哀。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经典正在远去,即便有心翻阅,也是无力回天。“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9]本雅明写道。潜移默化之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已经发生了偏离,本文此时并不敢强调什么是“对的”,但却可以说这是“不对的”。当我们已经丧失了对深刻文本的感知能力,无法欣赏经典之美,文学的精英意识已经退化为大众文化娱乐圈的一员,只能面对“文学已死”的困境之时,也许可以进行一定的反思。

某种程度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作《百年孤独》的热销还是给了我们希望,不论是出于自我提升的心理需求还是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对于这样一个相对比较艰深、晦涩的文本还保留了一定的热情和耐心。当然,即便是马尔克斯也在文本中加入了“性”的成分以为自己的思想在市场上争得更大的认同,使得纯文学的精英作品在文学接受层面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结语: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当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文学现状之下,应当树立更加多元化的接受理念和审美趣味,以一种更为坚定的自由主义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也许不一定是启蒙的,但它在娱乐消遣之外,一定还有这一些别的什么。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83dsdkt8ktl19cSN8FiEHHBBztjTMdq1UyVblBZT5MumgH4oMGBU4uC4LrtRwez-kOeRfXNrdRlJQGBRzbnn1PGiwU93BugLoVsND1uam4bCduDATNOdD74e1E3GVdg

[2]《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322页。

[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本雅明,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187页。

[4]《超好看》,南派三叔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期。

[5]《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30页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阿英主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112页。

[7]《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本雅明,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10页。

[8]http://news.ifeng.com/a/20140518/40349292_0.shtml

[9]《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本雅明,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10页。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 武汉出版社.2010.2.第一版.

[2]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第一版.

[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城市出版社.2002.1.第一版.

[4]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第一版.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1.第四版

[6]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第一版.

[7]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第一版.

[8]赵一凡.《西方文论讲稿》[M].三联书店.2007.10.第一版.

[9]李杨.《网络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第一版商业化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要点解读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把头版让给老百姓——浅析《义乌商报》第一版改革实践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三批第一版)有关修订情况的解读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