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山水画中的“屋木”类型
2015-05-30崔梦麟宋力
崔梦麟?宋力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点缀其间的亭榭屋宇、渔舟桥梁、樵夫渔翁或文人雅士之景亦不可少,不但能表现自然风景的秀丽多姿,更重要的是能以此来深化画家的审美意趣。纵观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宋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鼎盛阶段,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而此时的屋木营造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到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的山水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山水画中有屋木的出现,它们或大或小,或近或远,有的是画面的主要描述对象,是画面的主题,支撑着整幅画面;有的则轻描淡写,墨色清淡,几笔带过。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应该“可望、可游、可行、可居”。因此“可居可游”是传统山水画中最常见的情节,屋木是山水画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境界的必画形象,寄托着画家对山水自然环境的渴望, 也表达了画家在画面中所寄予的内在情感。几乎所有的山水画都或多或少地表现有这一形象,尤其是在宋代这个山水画和屋木营造业鼎盛的时期。
当然,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屋木的类型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生活型、宗教型和赏憩型三大类。宋代山水画以民居型和赏憩型出现的次数最多,宗教型次之,这也和文人的“出世”情结有着极大的联系。
一、避世隐居、净化心灵的“生活型”屋木形象
“生活型”的屋木在山水画中较为常见,通常表现生活化的场景,山间悠闲自在的“出世”生活是文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离开喧闹嘈杂的城市,畅游于幽静的山水之间。两宋时期,“生活型”屋木形象的描绘在表现形式上一般分为茅屋、楼阁、房舍、庭院、村落几类,它们通常在整幅画面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是最简单的屋木表现形式,通常依山傍水而绘,或在溪水旁,或在山脚下或在深山茂林之中,若隐若现。有独家独院,也有村庄聚落,或水乡营建。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工细而又秀美,画家巧妙地将亭台楼阁置于秀美的西湖江南美景中,背山面水,表现了幽居于山水楼阁中士大夫们闲逸、安然的生活。其中春景和秋景更凸显了“生活型”的屋木形象。春景,在“雾锁烟笼”中远山迷朦,突显了中景庄院的秀气,草树生长、春意盎然,庄院门外的小桥把近景与中景相连,柳树下人们边走路边谈笑,正应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秋景,几间屋宇错落有致地被山石和树木环绕,左侧小桥通往堤岸,主人独坐室内,远望美景。四合院式的房屋被描绘得工工整整,古朴幽雅,画面将山水、树石、屋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庭院式的布局很好地将空间聚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去融入自然。作者将这些屋木形象置于山水画作之中意在烘托出一种园林化的气氛,给人一种安宁静谧的氛围。
当然还有一种大型的“生活型”屋木,那就是宫殿。宫殿往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美,装饰华丽。它一般用于君王后妃居住,为了突出皇权至上的封建观念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它在空间布局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侯幼彬先生在《中国建筑美学》中提到宫殿式建筑要有“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宫殿在画面中占据的空间一般较大,基本都采用方正的、严格对称的平面布局,以烘托出庄重严肃的画面效果,宫殿周围布以山水、树石作为衬托。我们可以从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中对宫廷类的屋木有所认识。画中避暑宫背靠连绵群山,面朝浩瀚江水,景色宜人。宫殿楼阁宏伟壮丽,工致精密,结构复杂,法度严谨,屋木群呈纵向延伸布置,且存在高差,有利于营造宫殿群体的进深空间和错落关系。因此在山水画中的宫殿会被描绘的华丽精致,局部刻画细致入微,无论是华丽气派的宫殿还是秀美的自然风光都被描绘得相当到位,画家用高超的绘画技法来烘托富丽堂皇的气氛,从而使整幅山水画产生了气势恢宏的艺术效果,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二、内敛含蓄、萧瑟静穆的“宗教型”屋木形象
山水画中的“宗教型”屋木大多为“深山藏古寺”,多藏匿在深山茂林中,突显它们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宋代山水画中出现较少,主要类型是寺庙和古塔。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将一些精神追求寄托于此,认为寺庙、佛塔能趋吉避凶、化险为夷,因此寺庙、佛塔就被神圣化了。这些寺庙和宝塔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希望,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载体之一。
宋代山水画中的寺院古塔大都深藏在崇山峻岭密林之间,目的是为了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景象,烘托萧瑟静穆的氛围和意境。譬如在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中,山林顶部寺院若隐若现于烟云之中,山路弯弯,山石突兀。画家通过小小寺院的描绘使得画中山水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另一幅《雪山萧寺图》中,雪山簇拥、重岩叠嶂,密林深山中萧寺隐现,共三间古寺,纵向一间连接着横向两间,成“工”字殿,为整幅画面增加了空灵寂静的意境和气氛。北宋佚名的《雪麓早行图》中,寺庙群呈东南向西北斜纵向延伸伫立在高山之中,隐约在高山茂林中露出屋顶,寺庙群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气韵生动,终以古塔结束,给人以神圣向往之感,带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息,给山水画增加了神秘的宗教气氛。
宋代山水画中的古塔以楼阁式塔最为常见,从远处观望就像是一高层的楼阁,这种古塔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层数较多,保存数量也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式样。郭熙《山庄高逸图》中有一座高层的楼阁式塔伫立于远景之中,有着辽阔深远的空间美感。“深山藏古寺”,体现响应在群山、茂林、流水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在组合变幻中展示出和谐、宁静及韵味。
三、游山玩水、陶冶情操的“赏憩型”屋木形象
山水画中“赏憩型”的屋木是最单纯、最常见的,大多表现文人雅士们高雅的生活情操和优雅舒适的生活情趣,种类主要有亭台、水榭、长廊、小桥等。亭台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出现得最多,是典型的赏憩型屋木,也是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屋木点景之一。山水画中出现的亭子有时是独立存在的,北宋郭熙的《树色平远图》,整幅画面中的屋木就是一方形凉亭独立于中景中,正是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陶冶情操的理想佳处。有时画家也将亭子和凉台或是水阁组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休息、眺望、观赏的最佳场所。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中的夏景画湖边的水榭亭阁,凉台宽阔,以石砌成,四周围有栏杆,水阁以廊连接伸向湖中,庭前湖石点缀,庭中树木浓郁,凉亭若隐若现。主人坐在亭中纳凉观景,侍者伫立一旁,营造出了一种享乐山水之间的惬意之情。
古代山水画中的水榭也大多被描绘成亭子的样式,唯一不同的是水榭是一面临水一面着陆的,临水的一段用柱子架起。山水画中的水榭有时候也称为水阁,文人雅士们可以在此远眺、赏景、休息、聊天,品茶论画,增添生活乐趣。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山脚水榭两座清晰可见,亭馆数间,两者紧密相连形成一组屋木群,其中人来人往,更增生活气息。
小桥是山水画中很重要的点景,样式繁多,一般起连接、点睛作用。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山水画中常见的木桥,逸笔草草,略勾其形,几根木柱架起,上面铺以木板。李成《晴峦萧寺图》中木桥横跨山间泉水形成的溪流的两岸,此桥较为简易,所绘桥板显得斑驳,一岸行人背负行囊正要经过。画家用简单的数笔就勾勒出的这种小桥在画中起到了一种装饰作用,在空间上使画面更加饱满和谐,增加艺术感染力。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的冬景,松树高耸突出,屋舍、小桥、树石积雪覆盖、银装素裹,木桥横跨湖面,桥上一老翁撑伞骑驴前行,似乎很有踏雪的兴致,大大增加了画面表现的闲适逸趣。二是横跨溪流、连接两岸的石堆拱桥,下面以砖石为基,桥面自两端向中央不断升高呈拱形,桥两侧有栏杆围起。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的秋景中位于画面右侧庭院内的小桥就是很好的范例。三是亭桥,也称廊桥,常与亭台水榭等组合在一起,这种类型的桥颇有艺术品位。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中就有一座木柱支撑的亭桥,从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座桥并排有六列梁柱作支撑,每排又有六根木柱,桥两侧有栏杆,桥面呈拱形,从桥两端向中央缓缓升起,中间建有亭子,亭中两人对坐交谈。但是该桥的规模气势远不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廊桥。《千里江山图》中有一座造型结构相似的木梁柱桥,此桥较长,桥的中央也有一座亭子,凉亭较大,远望有点像两层的楼阁。中间的亭子水榭可以供来往行人远眺观赏和休息闲聊,在此小憩,令人心旷神怡,极大增加了画面体现的游山玩水的情调。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山水画中,屋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从画面的构成看,屋木在整幅画面中虽只占小小的空间,但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用其点化、装饰,能够衬托主题,点缀着整个画面空间,达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是升华画面意境的一种重要的构景方式。传统山水画家通常采用“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的取景和表现手法,体现出了山高水远的气魄。千里江山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使整幅画面更加融合与协调。另一方面,从画家的主观角度来说,它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流露他们的真性情,蕴含了一番平淡天真的闲情逸致,增加了诗情画意,同时也是对观画者的一种人文关怀。
当然,三种形式的屋木形象也并不是各自独立于画面的,它们是相互穿插的,根据画面需要和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设置和描绘,不同的屋木类型体现着画家作画时不同的心境。屋木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对画面构图、意境以及审美意趣都有重要的价值,在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
崔梦麟,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美术教育。
宋 力,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