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在中国
2015-05-30蒋昫
摘 要:当艺术家不再只用画布和颜料、石膏与刻刀等去创作艺术作品。当一件普通的物品、一座日常生活中堆砌起来的“建筑”、几张冲洗出来的照片都开始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材料并被其称之为作品,艺术开始变得很难定义。虽然新媒材艺术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可是中国观众对于这些当代艺术范畴的艺术形式依然倍感陌生,在解读它们时依然困难重重。在传统艺术展览都还没达到普及化的中国社会,当代艺术能够被普通观众欣赏与理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试从中国社会与文化大环境对于当代艺术支持的缺失的角度试浅析中国观众对于新媒材艺术解读困难的原因。
关键词: 新媒材 当代艺术 观众解读一、中国社会对于当代艺术的长期打压使得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缓慢
当代艺术在中国兴起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全中国终于开始摆脱长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思想禁锢时,西方当代艺术的思潮被当成有力的“棍子”来击打艺术圈里陈旧的、束缚人心的思想观念。一批批当代艺术实践者开始在涌现,不同于以往的新题材、新的媒介开始被运用于艺术之中。然而,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在中国当代社会缺乏批判性的思想启蒙,中国政府对于当代艺术中横空出世的批判性、颠覆性有所担忧从而无法给予当代艺术宽松的发展环境,当代艺术时常被当作不合法的事物被政府压制。展览中途被叫停、艺术家“被失踪”、展览举行了却没有相应报道等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对当代艺术的压制减缓了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了解,这也使得当代艺术相应的研究缺少环境和平台。
二、缺乏当代艺术思潮的启蒙,当代艺术被解读呈现先天不足
当代艺术出现在一个世纪前的西方。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布之上,油画、版画、雕塑这些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开被艺术家尝试使用,发展至今,西方有完善的展览机制和艺术体制。当代艺术术在西方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具有一定社会批判性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已经发展了近30年。它的出现因为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带来的西方文化理念的引进,它发的程度展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等诸多原因。在中国的这30年中,中国的艺术发展是进步的,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是增加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观众来说,当代艺术依然是陌生的、晦涩的。这与中国近代缺乏当代艺术思潮启蒙不无关系。西方当代艺术的出现伴随着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结构主义这些先锋的理论思潮,西方艺术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是相关联的、具有线性规律的。这些先锋的艺术思潮为后来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前提。而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众所周知,在那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长期极端阶级斗争,无论是文化领域或是艺术领域,创作者的思想如笼中之鸟,饱受禁锢之苦。当代艺术的出现,被许多艺术家当作批判过去时期的有力武器,它带领中国艺术家喊出多年来心中的不满,为中国艺术开辟了多种形式的可能。然而,因为在发展初期,中国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借鉴甚至照搬西方当代艺术形式,中国近代缺乏与社会变革共同发展的先锋思潮,先锋艺术对于中国来说几乎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一般。于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85青年艺术大潮”后中国当代很快便趋于平静,也开始面临很多发展中的困境。当代艺术因为缺乏当代艺术思潮的奠基,中国观众的当代艺术思想启蒙是缺乏的。再加上中国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一副信仰与共识性部分被权威的个体性解读、误读取代,现代与当代思维暖昧,坏趣味的媚俗与高雅经典的诉求一同出现的混乱面。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没有思想依据,自然相当吃力。中国的观众大多受到的教育是顺从的、标准化的,而当代艺术的横空出世与中国的当代文化是脱轨的,自然与观众的思想是脱轨的,中国观众遇到当代艺术解读起来自然很难与其思维重合。
三、固有解读方式阻碍对当代艺术的解读
普通中国观众认为当代艺术 “不好看”,认为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缺乏美感,相比中国传统艺术的雅俗共赏、画面清雅、意境深远。这些各种材料甚至日常品做出来的艺术破坏了艺术作品的美,更有甚者认为这是艺术的亵渎。当代作品中不乏涉及人体、动物、垃圾、日常物品等媒材料,这些材料做出的作品无论在体积上、形态上以及艺术品所传达的理念都于传统艺术不同。要欣赏这些作品是必须抛弃固有的传统艺术的欣赏方式的。而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从小受到中 国传统审美教育,大部分观众还停留在对画面的构图、作画的笔触、作品所体现的意境等方面的欣赏。用这样的解读方式去观赏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当代艺术形式,无从欣赏甚至对其嗤之以鼻便是情理之中。再加上当代艺术冲击传统艺术的各种恐慌之辞,当代艺术更是陷入一种“被对立”的状态。
四、固有的艺术界定方式阻碍当代艺术的解读
固有的艺术行赏方式是一个地区主流艺术熏陶的结果。艺术的界定自然也与主流艺术的引领有关。例如在17至18世纪出现在法国巴黎的“学院派”,位于巴黎的油画和雕塑学院对于艺术高低的划分决定了当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档次。作品的高低之分依赖于一个非常明确的美学体系。顶级作品是以爱国、古典和宗教为主题的历史画,中间档次的是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被分为最底层的则是风景画。虽然这样的对于艺术高低的划分被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艺术多元化发展所取代,但在当时,如果出现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不会被欣赏和接纳。中国近代虽然没有发生如此霸道的对于艺术评定的标准,但是长期影响观众的对于艺术的定义一样难以瓦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有很多,大多植根于儒、道、禅家美学之上,强调“美学”。大胆前卫的现代艺术很难用美学的角度再去解读。是否运用新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来的的艺术作品再也没有评判的标准了?一些著名的当代艺术作品,例如20世纪20年代达达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被其称为现成物(ready-mades)或者偶拾雕塑(found sculptures)的著名作品-未经处理的小便池和一把雪铲。约瑟夫.克索斯(Joseph Kossuth)的影像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再例如蔡国强在2004年为纪念西雅图艺术馆建馆75周年创作的由九辆汽车和按次序排练的多路灯管组成的大型装置作品《不合时宜》等等,这些作品被人们记住,被称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仰仗怎样的评判标准?已故著名批评家丹托曾说过:“艺术的定义确实变得很难。”他甚至因为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艺术终结”的观点。他说道:“艺术终结指的是经历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一系列概念革命,艺术的模样已经没有了任何限制。如果艺术作品已经没有了任何固定模样,任何与外观有关的部分也就无法成为艺术精髓的一部分了。因此美学被自动从艺术的定义中开除。这不是说美本身失去了分量,它只是失去了它曾经与艺术之间必然的联系。”这个观点对于中国现在对于当代艺术解读的困难依然有效,用单一的美学的标准界定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无法取得认同的。当代艺术的评判需要换一种界定的方法,关于当代艺术高低的界定方法我觉得可以借用英国的批评家凯伦· 史密斯(karen smith)对于好艺术的一个标准,他认为定义“最好”的依据是:“艺术家直观而坚定的姿态和行动中所倾注的精神活力和果敢自信。”随着当代艺术研究者对于当代艺术领域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当代艺术界定的视角与方法会日益成体系,中国观众站在一个较为规范、有理有据的界定视角上,当代艺术的陌生感应该会日渐减退。
五、结 语
著名学者温迪.葛瑞斯伍德曾发展了文化菱形的思维,他认为艺术主要触及艺术、作者、社会、消费者这几个社会体系中的个体组成的特定群体。他认为这几个环节对于艺术在社会上的塑造都非常重要。根据这个思维推理中国的当代艺术,观众对于其解读的困难使得当代艺术在社会这一环节中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和反馈,消费自然也是非常小众,整个当代艺术的塑造便不完整,进程也是迟缓的。观众对于艺术的理解基于该艺术相应的文化,所以归根结底,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普及化和专业化显得很重要。这个现象被很多当代艺术研究者发现,并且许多人士和组织都在为当代艺术理论的推进做出努力。当代艺术理论问题探讨地越深入,越全面,当代艺术研究平台越专业性的提高提升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的关联性以及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都是有益的。经过多方的努力,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发展也取得了几个进步趋势。一是学院对当代艺术的研究日益开放,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实验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在2012年也创办了实验绘画系。这促使新一代的学人也日益出现。二是民间非营利艺术机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当代艺术研究工作的支持也更全面。2013年底广东时代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泰康空间、A4当代艺术中心、广州正佳艺术中心等机构联合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书籍的创办。这些进步的趋势对于当代艺术在中国日渐形成与中国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观众对于当代艺术解读的困难最基本的还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文化关联不够,因此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在中国的被解读受阻,许多人对于当代艺术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的冲击亦是忧心忡忡。对于对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对立局面的担忧在全球化的今天应该换一个思考视角。当代艺术由于运用新媒材、创作方式大,反而是可以取其多元化的创作手段将其融入传统艺术之中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艺术的接纳和包容对于观众解读当代艺术亦有推动作用。当代艺术在中国能够被更好地接纳与解读是乐观的。因为,随着近年来中国去西方学习的人群的急速增多,中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有西方文化中批判性、颠覆性思维的年轻人也急速增长。再加上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日渐深入,当代艺术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会渐渐缩短。到了那个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解读困境也许会慢慢转为中国人的文化消费方式被西方文化彻底改变的困扰。而作为文明古国的华夏子孙,这份警惕需要拥有,如何在接受先进思想的同时发扬本国的文化是始终需要我们坚守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简·罗伯森,格雷格.麦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2] [英]凯伦·史密斯.发光体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M].白冰译.北京:后浪出版公司,2012
[3] 成晓云.新媒材材料与传统艺术[J].艺术探索,2007(04)
[4] 周键.如何定义艺术——丹托艺术哲学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 鲁虹.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1978-2008[M].南京: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蒋昫,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