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另类”探析
2015-05-30雷琰
雷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学科也就自然而然地将人格教育的任务放到了其核心的位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为历史教学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主导,在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品质,有意无意地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在教学活动中贯穿道德、人格养成割裂开来,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的冷漠自私、自卑自满、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问题培育不够。
笔者认为,高中生的情感丰富而复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成型的关键时刻,可塑性极强,历史教学应加大人格教育的比重,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教育的内化性原则将学生外界接受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由此产生行为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借助心理历史学研究方法之一个案分析法,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从而将他们优秀的品质、人格特征内化到自己的人格当中去。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课程历史(I)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中“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这一内容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林肯的个人生平资料、终身成就和相关评论,让学生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待美国民主政府能得到拯救与他的性格之间的关系。
教师问:“2006年美国人在评选最伟大的总统时,林肯在每次最伟大的总统评选中都位居榜首。英国《泰晤士报》组织了8位英国顶尖国际和政治评论员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对43位美国总统分别以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排名,结果‘最伟大总统排名出炉,林肯和华盛顿分列第一和第二。为什么林肯的声望还要高过国父华盛顿?”
当学生回答是因为林肯为巩固共和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时,教师引导:“如果仅凭贡献就能位居榜首的话,那么,杰斐逊、华盛顿和罗斯福不也是为美国的现代民主制做出过贡献吗?华盛顿还是民主政府的建立者,是美国国父呢。那么,还有什么我们没有想到的呢?同学们不妨从林肯的生平、个性、品质等方面去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们从林肯贫穷的童年到苦难的少年再到成年的感情挫折和不幸的婚姻生活,体验林肯苦难的人生经历,进而认识到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林肯性格中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强烈的同情心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坚定决心;同时认识到严酷的经历锻炼了林肯的勇气、胆略,也培养了林肯坚忍不拔、顽强内向的性格。教师进一步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素材:“其实,林肯是一个讲笑话的高手。”引导学生了解到林肯原本是一个内向沉郁的人,为了减少烦恼,他努力学习幽默,每天坚持看一段笑话,一直坚持到入住白宫,笑成了林肯缓解压力的良药,他常常用自嘲与调侃来升华自我的不良情绪。如,林肯初任总统时,有人笑话他的父亲曾是个鞋匠,林肯自嘲说,‘不错,我父亲是个鞋匠,但我希望我治国能像我父亲做鞋那样娴熟高超。也正是这种不含恶意、朴实无华却蕴藏了极为深刻哲理的幽默不仅改变了林肯的人格,也改变了林肯的命运,更是带动了整个美国民族也变得幽默起来。所以美国人评价林肯的终生成就时还有一条就是,林肯使美国人的性格变得更加乐观积极,这也是他在每次最伟大的总统评选中位居榜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林肯心理的剖析,学生们得出美国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能得到拯救的原因与林肯的幽默、坚忍不拔、顽强内向的性格极其相关的。这样,学生从另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视角来了解历史人物,比起单纯地用历史正统地角度了解,更容易从其身上吸取养分,完善自己的人格。
借助心理历史学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在全面客观地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如,学生在学习选修课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时产生疑问:对于一个从小好学、聪慧并立下“矫世变俗”雄心壮志的王安石,他关心民间疾苦和朝廷命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面对北宋的积弊大刀阔斧、不畏阻力、不屈不挠推行变法的他为什么导致变法失败?教材中仅从王安石用人不当和宋神宗的支持不足等方面来找原因。教师不妨阅读《性格铸造历史一30位古今中外名人之心理分析——王安石:人格偏执,拗扭误政》从心理学的角度向学生解释王安石针对北宋积弊改革,是做对了事,可变法失败,导致怨声载道,没有将对事作对。从心理学上分析是因为王安石人格偏执即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主观武断,同时敏感多疑、易冲动、不接受批评、心胸狭隘所导致的。教师通过对王安石的一些心理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这位“拗相公”、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人格不完善。由此引发学生的人生思考:一个人格不完善的人,是无法领导社会进步的。显然,教师在本案例教学中将王安石的成就与他的人格联系起来,能够诱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人格与其成就的关系,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控制易冲动、敏感多疑等情绪,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增智、知事明理,奋发图强,在“中国梦,我的梦”的拼搏征途上健全人格,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有用之人。
教师是学校人格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实施者,这不仅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素质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机智,在平时教学中能敏感而及时地抓住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虽然幼稚,但具有创造倾向或智力价值的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在教学中善于通过挖掘历史人物卓尔不凡的道德品质,通过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来鼓舞学生,以达到人格健全和完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