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任务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2015-05-30白洪俊
白洪俊
【摘 要】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良好的历史教学,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的独特魅力,将其中的精神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效果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12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感到历史知识离我们很远,学习历史毫无意义。因此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此情况之下,教师要明确历史教学的任务,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达到的效果
1.进行爱国主义教学。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多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学历史是一门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学科。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用我们学到的观点去分析现实,从而正确认识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富有创造性。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为了使其变得更聪明。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初中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一般家庭条件都不错。由于家长的溺爱不少学生显得特别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不懂得如何正确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接受别人的表扬,却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我行我素不顾别人的感受。历史课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不仅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且可以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历史课也是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
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我们常常讲的学校德育,即是为着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学历教师既要注重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也要重视思想性。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深刻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以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题。但现实的状况却常常出现课堂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晕晕欲睡对历史科目失去学习兴趣的普遍现象。
1.将理性内容形象化。人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脑具有逻辑思维的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的功能太过理性的化的课堂学习内容容易使学生左脑处于超负荷状态,容易产生疲劳的象征,因此学生容易兴趣索然,相反,右脑常常被冷落,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平常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使用幻灯片,影视等素材教学,让历史知识赋予形象化,直观化,动态化,那么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还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
2.历史与现实“热点”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
三、历史教学的常用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等等。
1.讲述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参考文献
[1]郁杨,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6期.
[2]陈冬岳,也谈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3]徐敏,浅谈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方法,《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