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感培养“四效方”

2015-05-30王琴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2期
关键词:圆圈数感对数

王琴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数感可以让人自觉而主动地理解数的态度,应用数的意识。一般来说,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较强,如数的意义和运算等方面。那么,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觉得以下四种方法较为灵验。

一、在生活中走近数感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实际,成了一门应对考试的学科。因此,教师有必要将数学的教学时空完全开放,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引领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描述与反映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从而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后,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用手掂量比较“1克”“1千克”的实际物体,思考生活中用“克”或“千克”来衡量的物体。学生会认识到一分硬币约重“1克”,4~5粒黄豆约重“1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包食盐重1千克等,明白了像铅笔、橡皮、药片等较小的物体都可以用“克”来描述,而人的体重、蔬菜、食物等常用到“千克”来描述。

再如,教学长度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先目测100米、60米和400米的距离,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直走感觉它们的实际长度,再通过测量在头脑中建立100米、60米和500米的距离概念。走完两圈感受1千米的路程,走完4圈体验2千米的路程等。教学“数的认识”后,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数字,如今年多大了?学号是多少?报警电话分别是多少?鞋码、身高、体重分别是多少等;当学生学习大数10000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周一升国旗时,全校学生大约1000人集合在操场,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然后想象到10所这样学校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就有10000人,从而让学生对大数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表象,愿意走近数感,走近数学。

二、在活动中感悟数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个富有趣味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感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万以内的数的读法”的教学知识目标是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等。常规教学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或多做多说去理解和掌握。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效果不尽理想。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模仿秀”——依照“商品价格猜猜看”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数感认识与理解的兴趣。老师现场写数让学生猜,提供数的大致范围,并且及时提示:如十位上的数猜小了、百位上的数猜大了,是几个千、几个一等,在教师的不断提示与引导中,学生思维积极,投入深刻,经历了数感的形成,增强了数感的理解力。

再如,“0的认识”的第一种含义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也没有”时,教师用有魔法的“孙悟空的金箍棒”——粉笔在讲台上画一大圆圈,让几位小朋友站到里面,问学生:大家看,圆圈内有几名小朋友?可以用几表示?走出了一位小朋友,圆圈内还剩几位?用几表示?又从圆圈内走出了两位同学,现在还有几个?(全部让学生从圆圈内走出),现在如何表示圆圈内学生的数量呢?从而引出“什么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含义,经过这种类似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这种含义理解较为透彻与深刻。

三、在运算中理解数感

数感的培养离不开数学运算。如估算的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估算问题,让学生主动尝试与探索从数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明确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估算而不必进行精确计算,从而对数学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尽可能地探索出接近实际的估算答案。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页“妈妈带的钱够吗?”,此题的多种估算策略可以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有的学生把245元看作200元,187元看作200元,所以245加187是400,刚好够买,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学生把245看成250,把187看成200,250加200是45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不够。虽然估算方法不一,但估算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对估算的探索过程。

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的教学,教师出示37+29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一部分学生除了用竖式计算外,另一部分学生还想出了许多种算法:37+29 40+29 3;37+29 37+20 1;37+29 30+304:37+29 37+3+26:37+29 36+1+29:37+29=37+20+9:

猜你喜欢

圆圈数感对数
含有对数非线性项Kirchhoff方程多解的存在性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指数与对数
指数与对数
对数简史
移圆圈
奇思妙想话圆圈
悠悠的圆圈圈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