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即是天堂
2015-05-30桂艺恺
桂艺恺
这是一部真诚质朴的儿童电影,其先后获得十一项国际大奖,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当年十佳影片,片名为《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感人的影片之一。
整部影片是围绕一对兄妹交换鞋子上学的主线展开的。这是贫民区里非常普通的一家人,母亲生病,父亲为生计发愁,家中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宝宝只有几个月大。哥哥阿里和妹妹莎拉都在上小学。某一天因为哥哥的疏忽,妹妹唯一的鞋子丢了,从此,哥哥和妹妹同穿一双破旧的球鞋——哥哥等妹妹放学,赶紧换上鞋子飞奔向学校。也就是在这每天的奔跑中,哥哥练就了跑步的特长。再之后,为了赢得季军的奖品——一双新运动鞋,哥哥去参加了长跑比赛,结局却是阿里拼尽全力获得了冠军,他却大哭起来,因为奖品不是鞋子。
片中,首先我们看到了不曾经历的贫困,阿里一家靠父亲一个人工作维持生计,天天被房主催房租,买菜靠赊账,家徒四壁。阿里和妹妹每人只有两双鞋(一双旧拖鞋,一双旧球鞋)。但影片的主人翁们却心情平静地对待眼前的一切,没有抱怨,没有对富人的“羡慕嫉妒恨”,纯洁和善良充满着他们的内心。
父亲拼命工作,以养活家庭。当清真寺委托他无偿加工糖时,他心甘情愿。尽管家中正好缺糖,他却教育孩子不私拿一小块清真寺的糖,并以身作则。家里偶尔有了肉汤,母亲还要阿里给邻居端一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哥哥阿里和妹妹担负起了大部分家务事。阿里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勇于负责,鞋子因他而丢失,但他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目的是不让父亲操心。为了不被大人发现,阿里和妹妹轮流穿同一双鞋子上学,而且每天都要狂奔换鞋,以免迟到。
妹妹理解哥哥,默默地替哥哥保守秘密。她每天穿着大几号的鞋子上学,行动非常不便,没有一句怨言。当两个小孩意外发现丢失的鞋子在另一个小姑娘的脚上时,他们跟踪到小女孩家,发现小女孩的家境更加贫困,她父亲是一个盲人,兄妹俩便悄悄地离开了。而后小女孩拾到了莎拉丢失的新笔而彼此结为好朋友。
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眼中的事都是一些所谓的“小事”,生活处处艰难,却充满着人与人的友善和温情。这跟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帅哥美女,没有超炫的电影特技……但《天堂的孩子》却以它的平凡细微、真实可信而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观影人。如果把好莱坞电影比喻成“可口可乐”,爽口刺激;《天堂的孩子》就是一瓶纯净水,无色无添加,自然天成。就像妈妈常跟我说的:“最解渴的饮料其实就是纯净水。”我们现代人的心灵不是正需要一瓶“心灵纯净水”吗?
电影的结尾是这样的,哥哥阿里在5公里长跑中几次摔跤,几次爬起,为了心中的目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最终赢得第一名。此时他的破鞋子已经磨烂,脚也满是水泡,当他把受伤的脚放进院中的鱼池中,水中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红,一群鱼儿向他游来。导演不正是想告诉我们,我们要向孩子学习,虽然物质上一无所有,脚上无鞋,但如果我们心灵纯净,内心友善,也可以像眼前的鱼儿一样,快乐地生活,仿佛生活在天堂之中。
(指导老师:方文琴)
相关小链接
伊朗电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本片获得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
当然,电影的成功更离不开扮演哈里的小演员的出色表现。他的那双丰富的大眼睛俨然已经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老师微点评
小作者准确地抓住影片的主旨,点评逻辑清晰、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用简洁的笔法概括出影片几个角色的可贵之处,在结尾处将好莱坞大片与此片对比,比喻生动,无形中把读者带入到自己的语境中,随后的评点和分析实属点睛之笔,言简意赅,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