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间的200块钱
2015-05-30松婀鹂
松婀鹂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和先生的处事信条,我们也将此传授给了儿子浩浩。
在外地念高中的浩浩结交了一位叫阿晨的朋友,他们一起去上课,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在操场打球,个头差不多的两个孩子甚至会互穿衣服,好像两个亲密无间的兄弟。当然,钱不够花时,他们也会彼此借钱应急。
一年后,我搬过去陪读。浩浩成了“富有的人”,经常从我这里拿钱借给同学,有借有还,阿晨也如此,只是借钱的频率颇高。我不禁有些疑惑:阿晨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怎么总借钱?
“哪次借钱,没还给你?”浩浩很不满意我的刨根问底,“他妈妈都不会像你这样絮叨!”
“不是絮叨,是怕他背着家长做些不好的事情,我们起了纵容的作用。”
浩浩不买我的账,不听任何解释:“借不借吧?”
阿晨最后一次借的200元钱,经历了复习、考试、寒假及热热闹闹的春节、再开学,依旧没有还回来。新学年,浩浩要交700多块的费用,我表明手里的钱不宽裕,想让浩浩借机提醒阿晨还已跨年的200元钱。
浩浩说他其实很纠结,按说他与阿晨的友谊深厚,200块钱不还又怎么样!可是眼见阿晨每天呼三喊四地款待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仿佛根本不曾欠别人钱似的。而自己的妈妈来陪读后,每天精打细算,还想方设法地赚钱贴补家用……我给了他提议:“提个醒是可以的,或许过了个漫长的寒假阿晨给忘记了。”
“也好!我问问他。”浩浩艰难地做了决定。
反馈的消息是,阿晨说他早将200元钱还给浩浩了。浩浩替阿晨解释,他肯定是把再上一次还钱的事情记混了,因为两次间隔时间很近。浩浩笃信朋友不是有意的,语气坚定又轻描淡写。
阿晨却不肯善罢甘休,隔天找来证人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个孩子说在阿晨还钱的时候自己也在场,两人还异口同声地说还的就是最近这次。浩浩说阿晨语气激动,满脸通红,仿佛赖钱的人是他!
阿晨应该是有意的。光从他自此以后再没有管浩浩借钱,就可以推断他根本不存在记混淆的问题。
知子莫若母,浩浩肯定是闹心的,沮丧与挫败感超过钱的本身。我真的很想宽慰他,同意阿晨是无心的说法,可那等于不负责地用谎言来哄骗即将走入社会的孩子;若点明阿晨是故意的,否定阿晨的同时,也否定了浩浩择友的眼光。
浩浩说他不想再为这200元钱纠结了。我却有些放不下,担心一旦有了信任危机,浩浩将不会再信任朋友,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这“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的”200元钱,真的让浩浩耿耿于怀,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向我要零花钱,买必需品余下的钱如数上交,说他没有花钱的地方。想担当责任?或是想惩罚自己?我有些心疼。莫说孩子,就是成人也难免有看朋友走眼的时候,避免不了类似的事情发生。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跟浩浩沟通。
“‘师长管我借钱了,我说你也没钱了。”有一天浩浩回来告诉我。“师长”是浩浩以前室友的绰号,有时也会向浩浩借钱。
“你不想借的理由是?”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引导机会。
“担心他像阿晨一样无赖!阿晨给我整得很窝囊!”
“借钱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事情本身没错。你想想阿晨的钱主要花费在哪些方面?”
“吃喝玩乐,外加处了一个女朋友。”浩浩一字一顿地回答我。
我告诉浩浩,这就难怪阿晨不还钱了。我们的确没有责任和义务去管教别人,但起码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对于吃喝玩乐、挥霍父母金钱的孩子,就没必要借钱给他,欲望上的享受可能会让他 “赤字”上的亏空越来越大。“假如‘师长也是这样的消费法,妈妈同意你的做法。”
浩浩略做思索,答曰不是一路人!
“那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吧。”
浩浩听后,爽快地点了点头。
借不借钱给朋友这件事,一直折磨着浩浩,压抑着孩子想帮助人的热心。当有了答案时,我终于看到了那如释重负的笑容在浩浩的脸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