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少年微博直播自杀,我们该做什么?
2015-05-30谢际春
谢际春
2014年11月30日,19岁的少年曾鹏宇因与女友分手,在新浪微博直播烧炭自杀,网友们从一开始的劝阻变成了看笑话,并将他的一句“真的不行了,没有多少空气了”演变为段子。最终,经警方证实,该网友于当天17时42分因抢救无效离世。
微博直播自杀:
作秀还是求救
悲剧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让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名少年选择如此自杀方式的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这名少年没有表现出任何企图自杀的迹象。他没有留遗嘱,家人事后翻遍遗物也没有发现一字半句,看得出来他在现实中无所表达,也无从表达,他仅有的、所有的表达都只在网络中。在他上传到网络的几乎所有翻唱歌曲里,歌词表达出来的情感都是相似的—悲伤、低落与纠结,可以毫无困难地读出这个少年的阴郁。他的抑郁必定持续相当长时间了,但显然他的家人对他的情绪、感受、心理和精神世界没有觉察,更谈不上了解,即使他已经痛苦死去,将死亡作为最后的表达,一手带他长大的外婆也无法不理解,她说:“娃儿好憨嘛,他刚回泸州找了份工作,不晓得为啥子(自杀)。”可见,就算他有过暗示、模糊表达的死亡念头,也从不曾被家人捕捉过。因此他是在用微博直播这种极端的自杀方式发出呐喊:“我这么好,这世界怎能如此待我?这个肮脏的、丑恶的、虚伪的、充满欺骗的世界不值得再留恋,于是我死给你看!”
小曾选择用微博直播死亡,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人不离网,用网络传播死亡信息实施起来更容易,成本更低,也是他习惯的模式;另一方面他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关注,是一种自恋的表现。他从抚养人处获得的关爱严重匮乏,造成了他的自恋。有记者采访他就读过3年的学校,老师们完全想不起他;其他他曾逗留过的地方也是如此。他是一个毫不起眼、无人关注、被人遗忘、默默无闻的孩子。家庭的话题一直是小曾交流的禁区,他两岁时父母离婚,此后很少和父母来往,由外婆抚养长大。小曾在微博中写道:“我从出生就注定被抛弃,本来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真的很脆弱,大家,对不起。”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本来从小就有,女友的“抛弃”激起了他早年和一直持续的、极其痛苦而被压抑至麻木的被抛弃感以及不被关注、忽略、没有意义价值、绝望等创伤体验。
小曾选择在微博上直播自杀过程,真正目的究竟是要求救还是作秀?在直播自杀整个过程中,小曾并不是没有过犹豫,持续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也反映出他难以抉择生死,一边寻死一边求助、盼望奇迹出现的矛盾心理。当企图自杀者对周围的人说“我想死”时,他们在内心里其实并没有为“死”这件事做好准备,这句话也可能是试探:“难道真的没有人对我‘想去死这件事在乎了吗?”也可能是自我鼓励:“我是真的真的下定决心了!”也可能是呼救:“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活,谁能帮我指条出路?”因此,小曾想用这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你已经造成了我的痛苦,我要用这种方式让你焦灼难过。他将前女友变成了他自杀的“加害者”,他想传达出是前女友把他逼到走投无路要自杀的境地,因此他要让女友有罪恶感,这是在报复。
小曾仅仅19岁,尚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爱,也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他在生活上遭受了挫败,就草率地将自己的生命终结,让人感到痛心和担忧:我们除了围观,还该做些什么呢?
围观者:看秀还是救助
在网络炒作盛行的时代,人们对网络上的新奇事件总是抱着“是假是真”的疑惑心态。在小曾事件的围观者里,就有着各种心态。一拨是小曾因为共同的爱好在动漫歌曲翻唱网络上认识的朋友,也许谈不上有多么深的情感,但与陌生网友相比,他们与小曾形成了有一定实质内容的、个人化的联结。他们没有漠视小曾的留言,也成为劝阻他的主力军。而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目的就是骗取关注,有人在微博上颇具讥讽地写:我见证了750粉到1000粉。引来一系列跟帖“我见证了xxx粉到xxx粉”……他们自作聪明、自以为精明看穿“骗局”,同时自我安慰事情会沿着“放弃自杀”的脚本演下去,自己是在看一场“表演”。在网络虚名的掩护下,人无所忌惮地释放、宣泄着恶意、恐惧、厌恶、攻击,像一场欢腾的盛宴。直到警方确认小曾的死讯后,人们才安静下来,说“他竟然真死了”,然后纷纷散去。
对小曾的朋友们来说,未能挽救他的生命是巨大的遗憾,如果大家有一些自杀危机干预的常识就好了。当你身边有人流露出死的想法或有送人遗物等异常举动时,要格外留意;当他一旦有具体的自杀计划时,自杀的风险就成倍地提高了,如小曾的烧炭,此时,应及时通知他的监护人;当他开始实施计划时,风险就到了最高、失控的地步,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想死,后果难以预料。此时必须直接制止或果断报警。
对于围观者,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某句话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你不想成为死亡的帮凶,如果你不想事后后悔、内疚、自责、道歉,那么永远用善意良言待人吧。
倘若真的想帮助小曾,更为有效的劝说不是“你怎么了?有什么想不开你可以告诉我啊?你这样做对得起你的家人和朋友吗?”这种略带指责的、比较有“施救者优越感”的话语,对内心已经极度虚弱的自杀者并不是良药,反而有可能是二次伤害:“你看我不仅差到极点了,我还这么对不起所有人,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关切”只会加重他们自杀的念头。
我们特别想对与曾鹏宇有相同遭遇的人说,因为失恋、抑郁、一些生活事件、挫折等等,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你并不是真的想死,或想死的并不是真正的你,只是恶劣的情绪和心境让你痛不欲生。只要熬过那个痛苦的低谷,生的欲望就会升起。若个人实在难以煎熬,可以求助专业工作者。比如服用药物和寻求心理干预,必要时住院,会帮助你缓解情绪,打消自杀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