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快点建“三型”金融市场
2015-05-30张爱萍
张爱萍
北京金融市场体系面临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从国家金融改革发展导向来看,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未来北京金融改革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推进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三型金融体系。
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经过10年探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当前仍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北京金融相较全国而言发达程度较高,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围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未来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目前北京市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着“两多两难”问题,企业多融资难,资金多投资难,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2013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北京市非金融企业融资总额为5631.1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到52.2%,超过间接融资比例。同时,北京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直接融资比例超过50%的省份。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融资的绝大部分比重为国有在京央企大额发债占有,中小企业仍面临着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当中,政府相关企业占有的资源比较明显,中小企业获得的服务非常有限。因此,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多依赖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分散金融风险,满足多方面融资需求,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新兴企业聚集,进一步扩展中小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
二是引入更多民间资本。目前北京金融市场上活跃着国资、民资、合资、外资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的结构还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占绝对优势,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的门槛偏高。北京金融资产增长迅速,截至2012年,仅金融街的金融资产总量就达62.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一半。但整体来看,金融资产周转速度较慢,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把民间资金的活力激发出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
推进金融体系的开放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标志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项基础。围绕利率、汇率市场化,北京市应提前布局,积极谋划金融市场体系的国际化发展。
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银行、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利率竞争程度较高,更加接近于市场化。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需要培育各方面条件、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仍主要依靠利率管制带来的存贷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仅为20%左右。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第三方支付公司积极推出高回报率理财产品,使得北京地区银行的揽储受到极大压力。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存贷利差将会缩窄,北京市范围内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因此,银行应该逐步减少利差收入在总收入或者在创造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同时,银行业应加快转型,努力开发非信贷资产和非贷款利差业务,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对冲利率化带来的影响。
二是推进汇率市场化。2005年我国推进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北京市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应努力借助境外旅游、投资、贸易等国际化发展先机,在汇率改革过程中,引领发展方向,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化的战略中心。
三是加快人民币可兑换业务。从我国经济利益的诉求出发,在国内金融改革逐步深化的同时,适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崛起和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也是国际交流的集中地和中转地,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可以极好地开展人民币兑换业务,以便利化的服务让人民币国内外兑换常态化。
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相适应
在北京远郊区县的乡镇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随处可见。机构类型单一,业务简单,分布不均匀,甚至出现金融机构的空白地区,乡镇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机构类型少且功能单一,除了银行之外几乎没有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即使是银行也多为信用社和储蓄所,多数大型国有银行在上市前为了经营利润都纷纷撤出乡镇市场,有些原以农村市场定位的大型银行也在布局上更加重视城市网点设置,忽视乡镇网点设置。
不管从国际经验看,还是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北京的城镇化仍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走。与之相伴,相关的金融需求将是一个不断产生、持续释放的长期过程。既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综合性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弥补金融资源的不足,又要加快金融创新,创造性地破解城镇化融资中的制度瓶颈,规避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
一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发展壮大地方股份制银行,加快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为北京市乡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引入活力,为乡镇地区融资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快捷、多元化的选择,为城镇经济主体提供个性化投融资和保险服务。
二是配套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相关监管政策上采取差异化监管方式,对北京市一些偏远乡镇,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地区改制的金融机构,应从政府和监管两条线上给予资产或税收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积极鼓励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在乡镇建立具备完善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平台机构,鼓励并推动其引入民间资本。
三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规范抵押、担保等中介收费;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农业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的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和融资产品,增加环境保护、居民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努力提升城镇化的“软件”水平。
四是推动京津冀金融产业协作。北京市远郊区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靠近津、冀地区。因此,在城镇化的路上不可避免要与津冀地区相联系。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借助京津冀的合作,有效利用津冀在远郊区县附近的金融网点布局,可实现金融服务高效运作。推动京津冀金融产业一体化,能够使金融覆盖更全面,更好服务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建立起与城镇化推进要求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