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管理
2015-05-30王囡
王囡
【摘 要】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神经内科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同时期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管理。结果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10.00%、致残率16.00%、治疗满意度10.00%、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总有效率96.00%,而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70.00%、致残率52.00%、治疗满意度50.00%、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总有效率64.00;两组数据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严格管理,提高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有助于提高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B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栓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心源性栓子脱落堵塞颈部、颅内或基底动脉,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出现软组织坏死,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及后遗症[1-3]。在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很多,增大高风险人群发生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率[4];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管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神经内科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同时期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7.7±1.5岁,平均体重63.1±3.5Kg, 高血压53例,高血脂55例,吸烟19例;观察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8.1±1.6岁,平均体重62.2±3.6Kg, 高血压52例,高血脂54例,吸烟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选取我院 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神经内科的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同时期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比。
1.2.2 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管理方法效果对比;具体内容如下:①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溶血栓药及物理恢复疗法;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管理,具体内容如下:积极开展病因的检查、根据国际标准,定期做好心电图、血常规及CT、MRI的检查;对症治疗基础心血管疾病,服用降血压药、降血脂药及降血糖药、行为干预患者不良习惯,戒烟限酒,作息有规律及养好均衡的饮食习惯。
1.3 管理水平评价标准[5] ①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致残率、治疗满意度;②管理效果显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消除,患者病症消失及生命体征正常、有效: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减少,病症有所缓解及生命体征趁于正常、无效: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无减少,病症及并发症无改善;总有效率=效果显著率+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2.2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10.00%、致残率16.00%、治疗满意度10.00%、而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70.00%、致残率52.00%、治疗满意度50.00%;详情见表1。
2.3 观察组对于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总有效率96.00%,而对照组对于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总有效率64.00%,详情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治对比结果显示: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64.00%;这表明,后循环系统因血管硬化或血栓形成造成结构异常,导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脑卒中的发生。而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血脂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在管腔内,堵塞血管及导致血栓的形成;同时持续的血压增高,使血管内壁代偿增生,易致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及代偿能力下降。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可以规避危险因素对患者持续的侵害;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心血管疾病,对机体的侵害是渐进性的,逐渐降低机体对应激的耐受能力及血管的顺从性,以致在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的伤害时,往往会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出现软组织坏死,损害神经系统的机能。对此,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严格管理,提高脑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效果,有助于提高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王萍,任孝林,赵合庆等.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3):166-171.
[2] 孔伟,王新,王平等.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比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0):776-780.
[3] 张丽,万慧,韩国哲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9):672-677.
[4] 陈颜强,张雪萍,白洪忠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9):897-900.
[5] 姚小英,林岩,耿介立等.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不同類型脑卒中预测因素的回归性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11):76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