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与写作中踽踽前行

2015-05-30薄伟英

师道 2015年2期
关键词:时光心理健康德育

二十多岁时,我曾经在本省教育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拿到样稿的当天,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对我说:“薄伟英啊,你可是我们学校100年多来第一个发表文章的老师哦!”我只当是玩笑,也就一笑而过。

随后,我结婚生子,更换单位,做中层干部;上班忙教学: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同时忙德育:想方案,开活动,迎检查,写总结;周末,陪着儿子进行乒乓球训练。在忙忙碌碌中,我也早已忘记,在那所最初工作的百年老校,曾经因为一篇省级论文而轰动一时。在周而复始的日子里,美好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2011年,我幸运地评上了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但是,按园区教育局的政策,评上市级荣誉的教师,必须流动到乡镇达标学校支教一至三年。带着些许的不快,我还是来到了远离家门的新学校。

那是一所很小的学校,坐落在乡镇的一偶。站在办公室走廊朝北看,所有的教室尽收眼底。相比原先60个班级的大校园,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浓缩了,14个教室兜一遍,也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而乡镇学校与开发区学校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校园活动少、检查评比少、汇报交流少。原本包罗万象的德育处工作,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明了。

换了新的学校,学科教学就从起始年级教起。一年级的语文,虽然课时稍微多些,但是作业简单,批改又快,于是,我有了从未有过的那么多的闲暇时光。

某天,学生放学后,我在校园里兜兜转转。突然,我发现一楼拐角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图书馆。推开虚掩的门,我看见图书馆里的老伯,正津津有味地盯着电脑屏幕,看着精彩的电视剧。听到我要借书,他先是愕然,接着便爽快地答道:“可以,可以,随便借。我们这儿的书,几乎没有老师来借过。你想借多少,就多少。只要记得,看完来还就可以了。”

于是,我一头钻进书堆中,抖去厚厚的灰尘,尽情地挑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教育的,教学的,管理的,甚至文学的,尽收我的手中。捧着一大摞的书籍、教育期刊,我忽然回到了青春年少时读书的忘乎所以,写作的欲望也在“蠢蠢欲动”。

周末值班的那天,我用两个小时,一气呵成,写了一篇小文《延迟满足与即时奖励》,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投稿。

一周后,QQ邮箱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回邮:“您的文章将在近期刊出,由于我刊出版周期较长,请耐心等候!”那一刻,我仿佛有了初恋时的那种怦然心动!

读书,又让我迅速安静下来。我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找到了“静气”。一个轮椅上的年轻人,生病,治疗,孤独, 精神却是那么纯粹;地坛,车辙,草木,在满园沉静中,冥思梦想,思考活着的意义。他从容镇静地行走在文字里。

我在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里读到了“灵气”。清新隽永的文字,娓娓而谈,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丰富知识;真正的写作, 是让大地美丽,让世人幸福 ,让心灵驱散雾霾。

我在王开岭的“心灵美学卷”里找到了“底气”。 写作者的才华受孕于善良的性情,对草木的体恤,对苍生的关爱,对世界的悲悯。“善良有多深,才情和关怀力就有多大。”“撞见”王开岭的这句话时,我不禁激动不已。是啊,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教师,可以缺少旁人惊羡的地位,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唯独不能缺少的,是内心的温暖和善良。因为,老师,是孩子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像叶子那样自由地舒展。

苍苍世界,也许相熟于现实的人寥寥无几,而茫茫书海,却任由你选择中意的神交知己。踱步于葱茏的书海时空,精神也明亮起来。

一个词语,一个故事,一个信息,往往勾连起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经历,时光的磨砺,生活的积淀 ,如今若隐似现。回望凝视间,发现,那些得失喜悲,都在岁月长河的流淌中,慢慢沉淀。见,与不见,它都守在那里,慢慢发酵,只等你某天的开掘,它便香气四溢。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来灵感就在身边,有时是在上班的路上,有时是在熟睡的梦中。我的包里,我的枕边,常备着一支笔,一个本,随时记录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每到周六,泡上一杯香茗,氤氲清香中,打开电脑。宁静的时光中,眼睛在字上跳跃,心在字里享受。此时,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一年后,我回到了现在的学校。学校就在我家小区的对面。走进电梯间,跨入校园门,八分钟的步行路程。每天,生活的方式极其简单:上班,下班;学校,家庭。我却享受在步行的路上,看着两边熟悉的街景,停下脚步,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写作,一如那一抹烟花,点缀了我生活的星空。让我的生活少了份平淡,多了一缕充实和精彩!在我眼里,如今,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读书,写作,成了我近四年里,业余生活的全部。于是,我的文字陆续在《中国教师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道》《中小学德育》《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中国德育》《基础教育论坛》《江苏教育》《江西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其中一篇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最近还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上。

弹指一挥间,人生最灿烂的20年已经悄然离去。在奔 “五”的途中,青春的容颜渐渐离我远去。我知道,讲台上再转几个身,我就会两鬓斑白。垂垂暮年终将至,每个人,都会这样的经历。看着校园里曼妙的身影从我身边飘过,我却不遗憾,不失落,不羡慕。因为,岁月,让我有了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在别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阅读和写作的美妙,重拾了一颗青春的心。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时光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