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男”与“直男癌”,你要拥抱谁
2015-05-30孙立行
孙立行
前段时间,浙江音乐调频电台主持鲁瑾的一篇名为《暖男》的600字短文在互联网平台上刷屏。据说,该文收获了“200万点击,7000个赞”。这篇文章以周迅与汤唯的新婚为引子,大意是说,爱上风流才子或“高富帅”对于如今的女性都太累。一个经济和精神上独立的女性或许更倾向于选择温文尔雅、体贴善良的男人,即所谓“暖男”。文中为女性勾画的关于爱情的美好蓝图是这样的:“冬天的早晨塞到你手套里保温的三明治,流泪时把你抱在怀里的温度,以及你做出一项成绩及时向你表达的爱惜。”其逻辑是,既然“女神”都选了“暖男”,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但周迅与高圣远那个塞满品牌代言、视频直播、公益演唱会的结婚桥段,本就是她献给广告商和公众的一场大秀。而看上去很美的“暖男”与“女神”的故事,或许也只是孤寂世界中的美好想象。
周迅的婚姻不足以说明“暖男”的风头就盖过了“高富帅”,但“暖男”的流行也是不争的事实。更早,湖南卫视热播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就曾将这个称号送给乐于助人的小男孩“天天”。与传统意义上被用于形容男性气质的词汇如“阳刚”不同,“暖男”温暖、柔和,从这个对男性人格特质的归纳,大致可以看出女性对理想男性的投射。当男性不需要担负养家的重任,男性的沟通能力和性格细腻程度就成了被看重的特质。而在后工业时代到来之前,这种特质绝大多数被用于要求女性。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与“暖男”差不多同时流行起来的,是另一个名词:直男癌。所谓直男,指在性取向为喜欢女性的男性,英语中常用bent(弯曲的)作为同性恋男性的代称,而用straight(笔直的)表示异性恋男性,直男的说法由此而来。“直男癌”这个词源于豆瓣和微博,是网友对那些大男子主义特征明显、不尊重女性、不在乎女性感受的男性的调侃。显而易见,“直男癌”在字面意义上含有贬损甚至绝望的意味,与“暖男”所表示的绅士作风似是天差地别。两个词语同时出现,概括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性交往方式。在这背后,隐含的是另一个命题: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或许无法消解男女不平等,甚至会引致新的两性隔阂。
所以,无论“暖男”,还是“直男癌”,发明这两个概念的都是女性,或以女性视角来思考的男性。在一部分中国男性眼里,被冠以“暖男”的称谓是无法容忍的,因为其实质就是“娘炮”,或者至少是“不男人”。而所谓的“直男癌”,或许“只不过是有点自私”而已。
作家张嘉佳因在微博上发布的33个睡前故事,被文学评论界及媒体广泛关注,被贴上了“文艺暖男”的标签。他的这些故事不仅赢得了150万次的转发量,集结而成的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卖出了200万册。除了宣发团队的努力营销,这些文字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可小觑。张嘉佳的语言接地气、情节推进迅速、带点沧桑或悲情,给人以心灵慰藉。据媒体报道,张嘉佳的粉丝绝大多数为女性。当女性在两性交往中的精神需求得以放大,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花样美男”“暖男”这样的概念把某些男性的特质固定,并传播出去。
但有网友曾经这样唱衰“暖男”这一新名词。“暖男就是个伪命题,暖男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世界寒冷,但这种寒冷,实际上是大众媒体营造出来的假象。”一位情感专家说,如今的报纸、电视或是电影里,爱情总是充满了背叛、欺骗,做出这些事情的大多是男人,“富二代男友不可选,因为他的生活中充满诱惑;凤凰男也不能选,因为他抵受不住诱惑;大男子主义者不可选,因为你不是他爱情的全部;太小家子气的男人也不可选,你是找男人,还是找儿子?”于是,在这“寒冷”的世界里,“暖男”似乎成了唯一选择。网上的另一篇帖子则以更加尖锐的口吻冷嘲热讽了“暖男迷恋症”患者:“不要做什么‘暖男,这是一个低三下四的贬义词。它和‘直男癌一样,是那些幽怨女性的偏见,她们编造了一个看似美丽的陷阱,只等你来一脚踏入。等你入瓮后才会发现,这只是她们用来向男朋友、‘备胎撒娇的词汇而已。这种单向度的伪女权主义实在害人不浅呐。”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仇立平曾在课堂上讲过龙应台那篇著名的《啊,上海男人!》,用以讨论两性平等状况的变迁。在这篇1997年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里,龙应台这样描述上海男人:“所以我对大陆男女关系的平等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没有想到上海男人在大陆男人中还自成一格,是一个世界稀有的品种。”她写了很多关于“上海男人”的细节,比如温柔、体贴、善于家务、对妻子言听计从。如“上海男人”一样,之后对男性的指称和归类先后出现了许多,诸如“花样美男”“高富帅”“经济适用男”和如今的“暖男”。顺着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含义,或许可以考察社会心理的变迁。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当代女性对男性的评价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女性对男性的审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以阳刚和男子气为标准,而希望获得男性更多的理解和精神沟通。这可以看作一种男女平等的趋势。”仇立平说。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社会依然是以男权为轴心的,层出不穷的语汇代表着女性的想象,也恰恰是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表征。而在信息时代,社交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中,男女平等的状况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中国的男女平等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人们强调男女无差异的平等。但是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差异,人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别。这种差别不一定意味着不平等,只是造成了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平等不是基于分工,而表现为对这种分工的评价标准。有一句话是“战争让女人走开”,女人可能不适合战争。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工作也许并不适合女性,但她们不会受到特殊照顾,甚至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与男性相当的成就。这个时候,男女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实际上却违反了男女本来应有的分工。而从女性本身来说,她需要呵护与支持,这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诸如“暖男”这样的概念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信息化手段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也许是“暖男”概念产生的大背景。以前,工厂或单位里,小伙伴总是非常活泼,常来常往。现在人们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宅男”“宅女”就是智能化生产社会的产物。青年男女很可能无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暖男”则成为了女性渴望被呵护的一种表达。
(东子象荐自《幸福家庭》)
责编: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