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锺书眼中的章士钊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基博章士钊钱锺书

虽然父亲和胡适对章士钊文章的评价很高,但钱钟书都是不以为然的,在他心目中,章文不过“差能尽俗,未入流品”而已。除此之外,在看了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后,钱钟书对其人品文德还有直截了当的指斥。

章士钊与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很早就有交情,在钱基博眼中,章士钊当时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在钱基博著的《现代文学史》中,他指出新文学三体:“新民体、逻辑文、白话文”,新民体的代表是康有为、梁启超,白话文的代表则为胡适,而逻辑文的代表则是严复、章士钊。那么,钱锺书眼中的这位前辈又如何呢?

“差能尽俗,未入流品”

1938年,钱锺书乘船回国,9月奔赴昆明西南联大报到任教授。因为西南联大新迁移,1938年第一学期延至11月初开学。利用这一空隙,钱先生曾一度回沪省亲,在上海与杨绛相聚不过四五天。此时,钱基博由浙江大学将赴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教,也回到上海。当时有许多学人拜访他,其中就有章士钊,章还将自己的一首诗写作横批赠送给对方。

钱基博收到横批后,便令儿子钱锺书代写“回谢诗”(据说,钱基博不擅写诗)。诗云:

活国吾犹仰,探嚢智有余。

名家坚白论,能事硬黄书。

传世方成虎,临渊倘羡鱼。

未应闲此手,磨墨墨磨渠。

因是奉父命而写的应酬诗,而父亲对章氏又如此推崇,钱锺书也就难免在诗中恭维一番。用钱锺书自己的话来说,可谓“吹捧上天,绝倒于地”了。然而细品诗意,亦自别有滋味存焉:对方送的诗幅,回诗自然应当对其诗如何有所月旦,事实上钱却只赞其逻辑和书法,对诗作如何一字未着,其用意可想而知。

况且,钱锺书真的就对章士钊的逻辑那么佩服?

吴忠匡先生在《记钱锺书先生》一文写道:

章行严先生的寓所和锺书旧寓处不过一巷之隔,章先生给钱老先生信,问起锺书,老先生写信命锺书去访候章先生,锺书也没有照办。后来,他看到章氏的《柳文指要》,从河南明港干校给我信说:“郭、章二氏之书,几乎人手一编。吾老不好学,自安寡陋,初未以之遮眼;弟则庶几能得风气,足与多闻后生竞走趋矣。章文差能尽俗,未入流品;胡适妄言唱于前,先君妄语和于后,推重失实,流布丹青,章亦居之勿疑。”假如“当年遵先君命,今日必后悔。”

所谓“先君妄语和于后”,正是本文开头所引钱基博在《现代文学史》中对章士钊文章的推崇;而“胡适妄言唱于前”,则是指1922年上海《申报》创办50周年纪念册中,胡适作的一篇约五万字的文章《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恭维章士钊文章的长处是“文法严谨,论理完足”。

显然,二人对章士钊文章的评价,钱锺书都是不以为然的,在他心目中,章文不过“差能尽俗,未入流品”而已。

“媚世之言,初不知其乖謬也”

“仕而优则学”,章士钊在晚年出版了百万字的《柳文指要》。1965年8月5日,毛泽东将作了点评的《柳文指要》书稿,批转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康生阅读,并附信一封。信中指出:

章士钊先生所著《柳文指要》上、下两部,22本,约百万言,无事时可续续看去,颇有新义引人入胜处。大抵扬柳抑韩,翻“二王”、“八司马”之冤案,这是不错的。又辟桐城而颂阳湖,讥贴括而尊古义,亦有可取之处。唯作者不懂唯物史观,于文、史、哲诸方面仍止于以作者观点解柳,他日可能引起历史学家用唯物史观对此书作批判。如有此举,亦是好事。此点我已告章先生,要他预作精神准备,也不要求八十五龄之老先生改变他的世界观。

1972年,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周恩来专门向他介绍了章先生的《柳文指要》,并赠送同来的美国国务卿弗里曼一套作为纪念。

而钱锺书对此书的评价却不高,除了在文笔上有诸如“杂乱不成句”,“不通文理,不识义理,强作解人”外,对作者的人品文德还有直截了当的指斥。比如,在评论章士钊书中“举世有大政潮起,一反一正,领域犁然,其卒也,反面灭绝,而正面长存,均视此”时,钱锺书这么写道:“媚世之言,初不知其乖谬也。信如此言,则古文灭绝矣,何劳为柳文作指要哉?”而在章书中恭维上山下乡处:“不得今时院校师生、文员部伍,争相上山下乡之大跃进,将见子厚所挟打通四民蔽障、大开民路之崇高标路,永远无从达到,辄不禁慷慨而重言之如上。”

“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另外一个大人物——鲁迅与章士钊的过节。两者都是1881年生人,章士钊比鲁迅大半岁。鲁迅与章士钊虽是同龄人,两人思想分歧却很大,首先表现在对待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上。鲁迅主张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积极推行新文化运动,章士钊则提倡尊孔读经,以“捍卫国粹”之名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双方各执己见,以至于打起“笔仗”。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发起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8月12日时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具文呈请临时执政段祺瑞,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一职。随后,鲁迅写下了《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纪念刘和珍君》两篇檄文,其中怒斥章士钊是必须穷追猛打的“落水狗”。除了撰文声讨,鲁迅还走上了法律途径。在《答KS君》中,更有一段论及章士钊的人品:“至于今之教育当局,则我不知其人。但看他挽孙中山对联中之自夸(按:此联云‘景行有二十余年,著录纪兴中,掩迹郑洪题字大;立义以三五为号,平生无党籍,追怀蜀洛泪痕多),与完全‘道不同之段祺瑞之密切,为人亦可想而知。所闻的历来举止,盖是大言无实,欺善怕恶之流而已。要之,能在这昏浊的政局中,居然出为高官,清流大约无这种手段。”(《两地书·十五》)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是在民国这个纷繁复杂的年代,文人名士间的笔仗、口水战可谓莫衷一是。但在钱锺书与鲁迅这两位大师眼中,对章的评价却是“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这倒印证了钱锺书所谓“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西学东学,心理攸同”的命题。

(《同舟共进》2015年第6期 孙玉祥/文)

猜你喜欢

基博章士钊钱锺书
钱锺书的幽默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钱基博 学不阿世
章士钊妙藏态度
章士钊与陈独秀
章士钊妙说杨昌济
名师学案·钱锺书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基博集》出版座谈会观感
章士钊《柳文指要》出版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