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十七)豁达的人生智慧
2015-05-30张兰云
张兰云
《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品行敦厚,处事超然,智者用豁达的情怀,容人容事容天下。豁达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能力。它一部分来源于性格,但更多的缘于修养。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古人为人的大智慧。
感愧狄公
娄师德是唐朝宰相、一代名将,但让娄师德名垂青史的是他豁达的胸襟。《唐语林》中记载,武则天统治时期,娄师德曾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狄仁杰平素就不喜欢娄师德,并对此事毫不知情,拜相后,多次排挤娄师德,并将他放了外任。这件事被武则天发现了,武则天就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 狄仁杰道:“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过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然后拿出当初娄师德举荐的多则奏章。狄仁杰顿时感到十分惭愧,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宽容相待却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素材解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同朝为官,同殿称臣,这两位唐朝的同僚当初并不和谐,只是狄仁杰的种种轻视带给娄师德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不计前嫌,唯才是举。这体现了娄师德的豁达与包容,也正是因了他的大度,才使得狄仁杰有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适用话题】胸怀;宽容;悔恨;知错就改……
任人唯贤
《齐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齐襄公暴政被杀,齐国发生政变,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夺取王位。为了抢占大好时机,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在师傅鲍叔牙和管仲谋划下开始急行军,管仲为了给路途较远的公子纠赢得时间,用计谋射杀公子小白,而公子小白也在鲍叔牙的授意下假意中箭。正当管仲和公子纠以为政敌已除,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在齐国首都临淄登基,成为了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一听很生气,但转念一想管仲是旷世奇才,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在管仲的尽心辅佐之下,齐国日渐强大,最终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素材解读】
“得士则昌,失士则亡。”齐桓公视贤才的价值远比珍宝更贵重。因为有了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的大度之举,才有了管仲不遗余力的报国之心。于是君臣携手,励精图治,雄霸一方。
【适用话题】大度;用人的智慧;做人与处世…
官渡焚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五年春,即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的第二年春天,曹操大胜,袁绍仓皇败走,尽弃辎重和文书档案。曹操军士在文书中发现了许多朝中人士和军中将领与袁绍的往来书信,信中多有涉及机密,有暗通之嫌。左右谋士和手下将领纷纷建议曹操按图索骥,逐一核对姓名,并“收而杀之”。而曹操却说:“当袁绍兵精马壮实力强大时,连我自己都无法自保,更何况其他人了?”于是当众一把火烧掉了事,不再提起。
史料记载,曹操官渡焚书后“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曹操官渡焚书一举为后来荡平河北收取冀州,彻底解决袁绍势力铺平了道路。而后来的“士长于略者,相踵而至”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素材解读】
曹操官渡焚书,虽然史书上只有聊聊几笔,但影响至为深远。曹操此举不仅稳定了自己的军心,同时争取了战区的民心,为在官渡之战后收复河北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樽中酒。”官渡焚书充分体现出曹操世事洞明的达观,演绎了大政治家的胸怀。
【适用话题】包容;不念过去;换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