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对创新应有更全面认识 要有工匠精神

2015-05-30金碚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24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工业化差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参加今天的峰会我很有感触,前面有几位企业家在这里讲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设想,对我很有启发。这个时代真的在变,企业如何变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非常不同的年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时代。

人类历经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化时代,大体解决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第二,工业化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工业化时代第三个重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创造了福利社会。从世界范围来看,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就是工业化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人类发展使命。因此,工业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将回归到显著低于工业化时期的中低速度。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对于今天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来讲,应该如何应对工业化阶段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即从过去高速增长的状态必然会走到中低速的增长的状态?

在工业化的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所以数十年推动了经济比较高速的增长。但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命,或新经济时代,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迄今还没有根本性地改变人类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量还没有发挥出来。世界还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使命。即使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还需要有更大的科技突破。现在科技突破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方面,除此以外,还没有根本性、革命性的突破。

因此,我们要科学客观地认识中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我们到底和国外差距有多大?前几天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机构做出了一个判断,引起很大的争议。他们说现在中的制造业和德国的制造业比还有100年的差距,和日本还有60年的差距。这个判断可能有点夸张,但他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同德国日本相比还有很多差距的判断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观察,大体上我们大多数的工业产业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大概在四五十年以上。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将200年的差距缩小到四五十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切不可再过高估计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以为我们很快就可以赶上德国等国家了。

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制造业发展规划,表达了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意志。最近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经过2015、2035,到2050,我们将用30-35年时间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赶上世界的制造业强国的水平。到那时,才能进入制造业第一方阵国家的前列。现在,我们离那个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轻工联合会的研究数据,我们的轻工业品应该是中国各类产业里面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但各个产业和国外产业的差距仍然不小。到底有多大差别呢?主办方提供了关于一个中国轻工业进出口状况的报告,其中,有些数据给我很深的印象。

在进出口环节,我们衡量中国和国外产品的技术差别,或国际竞争力,有一个常用的指标就是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差距。现在我们大部分的轻工业产品进出口的价格差距都在数倍到数十倍。有的最高达到六七十倍,少的也在十几二十倍。价格差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轻工业的技术差距,或质量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技术差距?一个是历史原因,别人走过200多年历史,我们只走过20、30年的历史,赶上也不容易,哪怕我们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缩短了差不多和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差距,也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问题是,这个差距还能缩小吗?缩小的前景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具体研究。很多企业都谈有些产品尽管算不上是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在工业品里不能算是很高,但我们和国外产品的差别依然是明显。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技术上的差距,包括我们整个社会的工业文化基础所导致的深刻差距。我们的工业理念,我们的工匠精神,现代工业文化的积累,乃至我们员工的素质和欧美发达国家有很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制造业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绝不是说在供求关系上的总体过多,而是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坚实的表现。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生产太多了,而是我们还生产不了高质量、高档次、高品味、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而是在低技术层面上“拥挤”。中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有国家的强盛问题,有国家安全的问题,有老百姓生活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制造业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我们的制造业还不能完全胜任使命。即使是大量“产能过剩”的产业,例如钢铁,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因为我们生产不了各种高品质的钢材。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讲,有三个因素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一个因素就是比较优势,就是资源。我们适合生产什么,不适合生产什么,什么东西有竞争力,什么东西没有竞争力,首先收资源禀赋的影响。资源禀赋可以决定比较成本,我的成本比你低,竞争力就可能比较强。过去,我们的企业主要采取低成本替代的战略,形成产能,占领市场。现在,在一些方面低成本的优势我们中国还有,这表现在我们和国外的产品价格还有很大差别。我们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样的空间会越来越少。包括人口众多,市场巨大都是我们的资源。我们也比过去有钱,资金上也有实力。总之,资源优势还是有意义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技术。技术的创新,现在我们对技术创新往往理解比较狭隘,我们总是认为技术创新就是突发奇想,创新似乎就是“狗熊掰棒子”,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像是“腾笼换鸟”。其实技术创新是各种各样的,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也有累积性的技术创新。刚才立白老总讲他们不断的进步,就是一种累积性的技术创新,或叫“连续性”创新。中国在技术创新上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以为技术创新一定是什么样的,其实技术创新多种多样,多层次,多路线。其中,很多都是累积性的技术创新,很多事儿不可能通过很短的时间产生巨大的改变。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好象是颠覆式创新,有了新东西旧东西不要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创新。但真正坚实的工业能力往往由累积性创新决定的。例如,瑞士的机械手表,为什么让我们望尘莫及?不是你想创新就能做好,就能赶上的。

第三,为什么中国很多的技术创新不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品特别是中国的轻工业品,大家不要认为技术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看看欧洲的一些产品为什么跟我们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产品里面的文化含量远远比我们要深厚。工业品做到后来一定是精致、极致的产品。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最好的产品一定是这样。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就是有差异化。差异化最深刻的原因就是要把他做到别具一格。

中国工业品的文化含量太低,虽然技术很重要,但是技术在工业品里起什么作用?技术的进步起两个作用,第一作用是使这个产品的性能更好,功能更好,这是技术的作用。技术第二个作用就是使这个东西更便宜。技术和附加价值没有必然关系。相反技术越进步,附加价值可能越低。这是技术革命的本性:让东西越来越好,让价格越来越便宜。什么让产品有附加价值和有品位?是文化,是差异性。有差异性的东西,有文化价值才可以做到比较高的附加价值和品位,他可以进行消费者区隔,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要,这时候你才有附加价值。

过去我们走低成本替代路线,以为找来技术,我们填一个资源就可以制造出比较好的产品,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产品要在工业精神上更加深厚。比如说手表,机械钟,机械表,统计上不是高技术产品,为什么中国和国外的差距这么大?里面不仅有几十年、上百年的技术积累,还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累。制造业文化决定着长远的工业发展方向。

回过来我讲到我前面的问题,中国的产业、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你到底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下一代人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可能跟我们不一样。西方讲人类社会从物质主义时代走到后物质主义时代。物质主义时代就是东西越多越好,这个时代中国还没有过去,但正在经历这个时代。经历之后是后物质主义时代,就是大家来追求生活的便利,有品位,生活质量等目标和非物质价值。不仅要劳动,还要有休闲等等。那时候我们的工业能够提供什么?能够使一个变化的社会怎么样变化。社会的变化需要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是实现科技进步的产业载体。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也看到了那么多好的企业,也有很好的创新想法。中国经济所谓进入新常态,目前客观的来说经济处于一个比较焦虑的状态,过去那样的模式,我们的优势已经释放的差不多了,我们需要找新的优势,更多的靠创业创新,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创新。千万不要把创新想的太狭窄,好象只能够是什么样的企业创新,传统企业不能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是需要一个全方位创新的工业文化,才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谢谢大家。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在“笫四届中国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暨轻工百强企业颁奖盛典”上的年度主题演讲内容)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工业化差距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