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中国性与世界性元素分析

2015-05-30庄沐杨

创作与评论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世界性王家卫武侠

庄沐杨

当代中国武侠电影被普遍认为走入了一个困局。作为文本基础较深的“类型”电影,随着时下武侠文学作品影响力日下,武侠电影似乎也难以恢复到早前的风光。不过,近年来的华语电影中,仍有不少以武侠为题材的影片获得成功。《一代宗师》已非传统的武侠“类型片”,反而走向一种以武侠为躯壳讲述故事、抒发情怀的道路,将武侠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成为表达文化观念的途径,为当代中国武侠电影探寻新出路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并且,《一代宗师》自上映以来便引发一定规模的讨论这一事实,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去思考、比对这部电影所承载的价值。

一 、武侠电影的

中国性元素和世界性元素

讨论所谓“中国性元素”,与武侠电影的根基有莫大关联。陈平原老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侠客具有漫长的发展过程。①历史上记录“侠”的文本内容主要向历史和文学两个方向发展,随着武力的加持,原本被称为“游侠”的群体渐渐变成了更接近于今天影视作品里出现的“武侠”形象。武力,或说暴力元素的进入,使“侠”群体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较为封闭的世界之余,也以借现实因素完成对现实世界的回归②。这是很多武侠故事所依靠的叙事话语:文艺创作者有意识地借助武侠世界来寄托或传递某种思想情怀、价值观念,当批判诉求提升时,武侠相关的文艺作品在指向性上也大多集中在对现实的反思上。因而,谈论中国武侠电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扎根于传统文本,也就是对故事的评判。

武侠电影迄今仍具备生命力的中国性元素包括:以武力等级构建的具有一定封闭性质的世界观(“江湖”);强调文武冲突的人物形象,继承自传统思想的价值观念(“侠义”)等。这些都是显现或者隐藏在传统武侠文化之中,并通过之前的武侠电影呈现出来的元素。如果脱离了这些元素来创作武侠电影,一则容易造成电影本身的“无处依凭”;一则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去赢得观众的青睐——他们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武侠语境。武侠电影的继承和创新从来都不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更多的是要考虑到两者的相互作用,从继承到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人物形象等因素中分析出可以适用于当下文化语境的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武侠电影,大多在所谓“世界观”的构建上还是集中在民国或民国前,这与传统武侠的时代设定有关,也与习惯了传统叙事架构的观众口味有关。从目前来看,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武侠电影还会长期地继承“江湖”世界观,但不断地融入现实元素将会是一大驱动创新的因素。人物设置方面,传统的文武冲突已经渐渐呈现出文武结合的形象塑造特征,如《一代宗师》中的叶问和宫二,在“王家卫式”的对白加成下,这两个角色都能承载文和武的价值观念。再者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诸如儒、释、道各自的思想观念,事实上正伴随着这些学说在新时代的更新与自我调整而不断变化,或入世,或出世,在没有完全脱离的情况下实现着较为平缓的“翻身”,也使得扎根于传统的武侠电影不断汲取其变化,从而作用于自身的创新。这种调整与创新,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积极与“世界性”元素进行调和,以达到创作的目的。

谈及世界性元素对传统武侠的冲击,可以尝试把武侠片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片对待③。放眼世界,这种独属于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的类型片仍有不少,如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等等。与武侠类似的人物形象或者设定包括牛仔、武士等,甚至拉丁美洲的革命军人形象、香港回归前后的公务员(纪律部队)形象④。在面临意识形态或者说文明形态的冲突时,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表现矛盾冲突的人物形象,以及围绕人物、包裹人物的时代特征与环境设定。也正因如此,在这些分属不同文化圈的故事在叙事方式和情感内核上具有一种共通性,他们开始思考存亡问题,也因此涉及到对纵向的时间历史冲突、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两个基本叙事点的思考。这些思考更多地基于一种历史观的表达,也基于对人性的拷问,也就是说,人物和环境各自的塑造以及对彼此关系的打造应该是这些类型片中佼佼者所共通的元素,即“世界性”元素。

所谓的“世界性”元素为何值得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处理这些元素的手法是不同的,但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交流使得这些不同在逐步寻觅共通点。作为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不论是商业电影或者较为“纯粹”的艺术电影,都面临着一个向观众“交代”的任务,而观众最直接接触到的部分就是故事。故事拆分开来,则有人物、事件、时间等基本要素。从这些基本要素出发,讲好一个故事,是跳脱部分“体制牢笼”所需的一个非畸形、不投机取巧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由于意识形态先行所带来的观众消化不良现象的可取手段。武侠片作为“命定”的可同时面向大众和精英的电影,其中雅俗共赏的佳作大多具备一个完备的故事结构,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这种完备的故事结构需要通过中国性和世界性元素的调和来实现。

我们在太多的武侠电影中寻觅到了文明冲突的踪迹。一是外来文明的进入,无论何种方式,结合历史总能够结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引起观者共鸣,然而一味地煽动这些情绪并不能够在实质上提高武侠电影在故事层面的水平。一个“药方”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似类型片中并不少见,即加入对历史的思考,从政治、文化甚至到经济层面,这些思考能够带来故事的深度,而不是一味依附于历史或传说来构建故事。《一代宗师》之所以成功,一个原因就在于影片实质上淡化了角色的外在,而是由角色参与的矛盾冲突引出关于江湖和现实、外来文明和本土传统、角色本身所面临的时间前后对比落差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表达,即对人物和环境的塑造。

当然,把握本土文明的独特性是中国武侠电影的“下限”。徐皓峰在《刀与星辰》中曾提出“科技春梦”⑤的说法,以功夫来抵抗外来工业文明的武力,用以凸显中国侠义的强势,这是过去诸多武侠电影为了凸显民族主义和武侠“卖点”而采用的对本土文明的维护。在此我们所强调的“把握”,一方面是要坚持中国武侠电影及其继承的传统武侠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流向这种过于自我的表达,否则借鉴再多的“世界性”元素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二 、《一代宗师》的启示

作为一部由王家卫慢慢打磨出品的精良之作,《一代宗师》无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王家卫烙印”。李道新教授认为,王家卫擅长用其“香港经验”进行寓言式书写,“进而横向跨越并力图整合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作者电影话语”⑥,这个特点以及过往王家卫的电影倾向于探讨两性关系和对时间的哲思,都在《一代宗师》中出现。然而,《一代宗师》不同版本所得到的不同评价值得注意。内地上映的第一版《一代宗师》,被更多的人称为呓语,认为王家卫式的情感表达到位,但缺乏合理的故事载体,使得情感溢出,内容空洞。按照传言中该片的素材累积量及成片时长的对比,我们多少可以猜想:王家卫在此表达得意犹未尽。果不其然,《一代宗师3D》版上映,更加完备的故事,承载起更加厚重的情感表达,最终由武侠故事的形式出发,融入对人性和环境的思考,好评也较前一个版本多了不少。

在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上,不少学者和影评人都认为王家卫更多的是在思考之后进行一种缅怀,香港学者马家辉就表示,王家卫对民国时代和那个时候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相当怀念。⑦事实上,尽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所谓“旧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拆解,但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并非可以被轻易消解的。因此在民国时期,海派文化、城市的“摩登”文化都带有深厚的传统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李欧梵教授称之为“中国世界主义”⑧。武侠世界作为同样需要依靠这些价值观念来维系的一个类“平行世界”,势必会继续由这些价值观念串联起来支撑起武侠世界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点上,《一代宗师》作为武侠电影,其“中国性”元素组成相当充分。

但这部片子依然有其“世界性”。王家卫擅长的对时间和两性关系的思考依然在这部片子里展现,叶问和宫二两人的关系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人物情感自始至终是故事的主线。但时代设定和王家卫对传统文化的缅怀却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人物的“家国情怀”。宫家对传统的恪守和对马三的态度、马三所代表的“汉奸”立场、一线天代表的军统特务形象以及丁连山“面子和里子”的比方无不映射着那个纷乱时代在这些人物上的缩影;而叶问一家从全家福到最后孤身一人在香港授武、宫家六十四手的失传,背后其实是两个具有“武侠特征”代表性家庭的没落,进一步延伸,是对传统文化走势的勾勒。

《一代宗师》就很好地实现了传统的中国性元素和更加现代的世界性元素的调和。影片依然具备传统武侠电影特征的故事架构和人物设定,通过导演自身擅长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思考角度,融入对“个人——家庭——民族”关系的思考,以及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失落交织的无奈。影片主旨不再是简单明了的“科技春药”、江湖恩怨等直白的价值观展示,而是连通不同情感和价值载体,用更加普世、更加现代的思考方式支撑起逐步没落的武侠内涵。用分析故事的方式去分析一部21世纪后出产的武侠电影有其局限性,因为如今电影工业发达,走在一条急速发展的“高速公路”上,更多的人正从产业角度和大众文化传播角度去分析。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在票房和所谓价值观的掩盖下,大众和创作者都有意无意地轻视了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烂片”满天飞,观众吃糠咽菜久了,对待“美味珍馐”也会陌生,间接地拉低了对优秀作品的期待,也变相打击了优秀电影人的自我期待。像所谓“中国性”“世界性”元素,事实上都是围绕着一个故事所该具备的基本要素来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但如何将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好故事,却不见得是容易的事。这种需要技巧的故事编排,在明星效应和票房效应的冲刷下,正在被当前部分电影不断边缘化,也难怪如今想到影院看一个好故事会是如此艰难的事情。

王家卫本人是编剧出身,自然知道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其故事大多是合格之作,这与武侠电影的文本依据大多是优秀的武侠文学作品不无关系。但一味地依靠武侠故事来构建和填充内容使之符合电影的要求,往往使得这些故事在大荧幕上的呈现空洞、单薄,如李小龙的部分作品和徐克的《黄飞鸿》都是较为出色的故事片,却无法达到《一代宗师》的深度;又或者,创作者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肆意发挥,盲目迎合大众口味,使故事性大大打折。近两年的国产电影市场,此类片子经常出现,如《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和《道士下山》。

我们常谈的“软实力”,从故事层面来讲,其落脚点比起空喊口号所需要依凭的出发点要来得重要。在此不妨猜想,《一代宗师》为提高武侠电影故事的“软实力”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大胆保留、删改故事中的中国性元素,尊重武侠电影的叙事传统,破除单一的表达方式;同时更大范围地借鉴其他类型片、其他国家和地区电影故事的编排手段,注重对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及两者关系的思考,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能让观众知其所以然,通过中国性元素和世界性元素的调和,找准中国武侠电影的故事“软实力”落脚点。

作为一部带有“呓语”性质的电影,《一代宗师》是王家卫非常自我的表达。

当《一代宗师》北美版和《一代宗师3D》上映时,由于故事性更强,得到的好评比最初国内上映的版本要多得多。这表明,更多的观众,不论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大众,对“听故事”的需求始终没变过。不论一个故事的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它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故事才能够被放到其他方面进行讨论。中国性元素和世界性元素的调和,事实上正是王家卫在这部片子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武侠电影离不开“中国性元素”,这是根基所在;武侠电影可以更多地引入世界性元素,包括导演和编剧个人对文明冲突和人性等社会与哲学问题的思考,不用局限于影片类型而放弃向更加普世化的价值观念靠拢的机会。

当今武侠电影确实走到了一个较为窘迫的境地,而《一代宗师》的出现似乎有点阳春白雪的无奈。但王家卫和这部影片至少为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一个能够讲明白的好故事,一个具有充实精神世界的故事,一种更加紧密地调和中国性、世界性元素的创作模式和表达方式。我们所强调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在这种模式中得以体现;我们所期盼的“软实力”的提高,也在这种模式中寻求到了更大的可能性。

注释:

①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 之所以称为“尝试”,可参见徐皓峰:《刀与星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页。

④ 关于香港回归前后“纪律部队”形象的矛盾,可参见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⑤ 徐皓峰:《刀与星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5-7页。

⑥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8页。

⑦ 马家辉:《大叔》,香港花千树2013年版,第42页。

⑧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佘 晔

猜你喜欢

世界性王家卫武侠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武侠影后郑佩佩
王家卫:墨镜背后有故事
武侠教室
王家卫获颁卢米埃尔奖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王家卫携新书做客美国电影艺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