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的无声绽放
2015-05-30李卿
李卿
有这样一支舞蹈,它端庄典雅、高贵安详,营造出真善美的极致境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身有残疾,却用澄明清澈的内心世界与优雅舒展的身体语汇,照亮人性的光辉,展示出佛教世界的悲悯与宽容。这正是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该舞蹈一亮相,便一举夺得当年春晚歌舞类节目一等奖与特别大奖{1}。
舞蹈《千手观音》为什么会在众口难调的春晚舞台上一炮而红,得到全国观众的赞誉?一群残疾人舞蹈演员,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训练,才达到让人不可思议的默契?舞蹈编导是如何在创作中,将舞蹈艺术与电视媒介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艺术特色?真善美的中国艺术精神,又是如何在该舞蹈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本文正是带着上述疑惑,对舞蹈《千手观音》展开分析。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性至真、道德至善、艺术至美的极致境界展开论述,以及作为电视舞蹈的成功典范,将舞蹈与电视在保持各自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进行讨论,尝试回答它取得成功的奥妙。
一、追求人性至真
观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说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不但具有悲悯天下苍生,救度芸芸众生的宏愿,更有高深的般若智慧{2};其外在形态端庄妙丽,雍容华贵,被人颂称为东方维纳斯。宋时甄龙友题《观音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更有“眉似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的语句描绘观音。由此,观音曼妙丰润、温婉秀美的外在形态与悲情似海、慈心如月的性格特质,成为中国人对观音的基本认知。
观音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却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信众的心中,并经过千百年的传播与演绎,逐渐成为“活生生”的人间幻象。尽管没有谁见过真实存在的观音,但在民间却处处流传着观音显圣的故事,哪怕是在现代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也并不少见。
舞蹈《千手观音》正是抓住了人们对于观音这份笃信不疑的虔诚,向人们展示出观音深沉玄远、辉煌宏大的佛性之美,表现出诚挚的人性至真。
这其中的“真”,首先表现为舞蹈形象符合人们对于千手观音的感性认识之真。观音的形象曼妙丰润、温婉秀美,这在众多观音塑像中均有所表现。而千手千眼观音作为观音众多变像中的一个,最能体现出观音怜悯众生的大慈悲心,因此又被称为“大悲观音”。其中千眼突显的是观遍世间愁苦,千手突出的是遍护天下苍生。
纵观全国寺庙中千手观音的塑像,并非真的都是千只手眼。“千”在此只是虚词。大部分千手观音塑像,都以四十二只手眼的形象出现,尽管各有特点,但观音端庄华贵的气质,以及“千手千眼”的外在形态,却是所有千手观音塑像所保留的共性特征。虽然舞蹈创作的灵感受到“五台山金阁寺千手观音塑像的启发”{3},但却是从人们对千手观音外在形象的普遍认知入手,充分发挥舞蹈的动态特征,借助于二十一名聋人演员的通力协作与默契配合,使静止的观音塑像活态化,将观音那悲悯苍生的大慈悲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者,《千手观音》的“真”,还表现为二十一位聋人演员所传递出的真诚的人性之美。聋人由于听不到任何声音,因此一般也不具备言说的能力。听不到,说不出,使他们无法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沟通,更成为他们谋求正常生活的主要障碍,因此承受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可恰恰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听不见,说不出,却有着一颗颗炙热的拳拳赤子之心,有志于通过自己并不健全的身体,向人们展示出伟大的人性之美。在练习时,由于听不到声响,他们将音量调到最大,用耳朵贴紧地板,通过音乐所导致的地板震动,感受其中悠远玄妙的深邃意境。有时他们会在数天的时间中,在手语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练习某一个动作,只是为了众人节奏的统一。正因秉持着内心所坚守的人性至真,他们通过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将每一个音符融入到血液中,每一个动作浸润到骨髓里,在彼此间亲密无间的配合中,向人们展示出大爱无疆的至真境界。
二、向往道德至善
舞蹈《千手观音》所表现出的“善”,也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选择观音题材所展示的善念与选择残疾人作为舞蹈演员所体现的善举。
观音尊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据《普门品》记载,观音由于看到芸芸众生于困苦中煎熬,于是发下弘天大誓,除非众生得到解脱,否则永不成佛,而信众只要念其名号,便能即时得到解脱。因此,观音悲悯天下苍生的慈悲心与解脱众生于苦海的大誓,成为人们在繁琐世俗、不可把控的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麻醉剂,这更是她广获信众的重要原因。
而被称为大悲观音的千手千眼观音,又是观音化身中最具慈悲之心的。正是为了尽其所能地救助芸芸众生,才幻化出千只手眼,由此可见她对世间万物那深深的“爱”。正因为对于大千世界具有广博的爱,才能产生救度天下苍生的爱心;也正是具有无私的爱,才能平等对待众生,并尽其所能地施以援手。
正如该舞蹈编导张继钢在创作中所言:“只要心存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有心存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4}他将为人所熟知的观音信仰中最为核心的“善良”“爱”作为主题,借助舞蹈艺术,让人们感受到超越宗教的普世价值,传达出深沉厚重的道德之善。
张继钢不但将“爱”作为主题,更是大胆地选择与二十一位聋人舞蹈演员合作,让他们完成整支舞蹈的表演。这一举动,不仅具有因“艺高人胆大”所带来的敢于挑战一切困难的气魄,更有着一颗将世间所有人都平等对待,进而帮助残疾人实现在他们内心所涌动的艺术之梦的慈悲心。
张继钢没有因为演员是残疾人,而忽略他们心中所怀揣的追求艺术至真至美的崇高理想,也没有因为他们听不到,而降低在艺术上的要求。既然要圆梦,就要大胆追寻,并脚踏实地地完成。听不到,在有些人看来是表演舞蹈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张继钢却将此作为对聋人演员的“限制”。如何有效地突破限制,实现普通人看来的情理之中及意料之外,成为他要达到的首要目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舞蹈《千手观音》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实现了形塑艺术至美的崇高理想。
三、形塑艺术至美
作品开始,在悠远玄妙的音乐中,如佛光普照般的灯光从观音圣象身后穿射而出,让观众感受到佛法的神圣与广博。随着灯光的逐渐明亮,观音那庄严华贵,并略带曲线的东方身姿逐渐映入观众眼中,此时尤为让人注意的是领舞者慈祥温婉的脸庞以及和善洞达的眼神,从中投射出的悲悯与慈悲,超脱与睿智,如一缕温暖和煦的阳光,让观者顿感安详。此后,呈竖线排列的舞者从不同空间伸展出的手臂,在扇形的基础上,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多重交织,构成绚丽多彩的配合,呈现出变化多端却寓意深远的艺术效果。
任何一个观众在观看舞蹈《千手观音》时,都会惊叹于其中千变万化的“手”的形态,更会为以邰丽华为领舞的演员们所表现出来的静与净所感动。
该舞蹈编导张继钢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极力追求一种以独特为基础的美。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创作上,如果非要让我说出最在乎的,那就是独特。我认为独特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光独特行不行?不行,还得美。……没有独特将没有锋芒,没有独特就没有特色,没有独特我认为就没有生命”。{5}对于独特的追求,成为张继钢在舞蹈艺术创作之路上对于自我的根本要求。
在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中,如何落实这种“独特”,成为创作的焦点。“我首先关注的是她的形态,一千只手一个头在形态上很鲜明。”{6}因此,观音“千手”的外在形象成为该作品实现“独特”的唯一途径。同时,张继钢又坚信“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即在确定了创作理念后,通过对某种独特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挖掘,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与审美体验。在舞蹈《千手观音》中,他“在创作理念上坚守一条竖线,(追求)在竖线上一面千手的千变万化”{7}。不得不承认,该作品让人惊叹之处,正是二十一名聋人演员,在竖线上运用他们的双臂所展示的“一面千手”那精妙绝伦的配合与变化。
舞蹈《千手观音》没有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更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技术技巧,所拥有的,只是演员在竖线上单纯到极致,却出人意料的手臂变化与配合。“《千手观音》始终坚持手臂上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要让观众判断不到后面会怎样出手”{8},正是通过追求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成就了舞蹈《千手观音》的特色,并成为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除此以外,舞蹈《千手观音》还离不开由领舞邰丽华为代表的演员所展现的恬静祥和之美,并由此构成的对观音慈祥悲悯的完美诠释。
邰丽华作为领舞,是整支舞蹈“一面千手”中至关重要的“一面”,她对于动作的拿捏,尤其是面部表情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境界。自排练开始,邰丽华就被严格要求,不但被告知不能妩媚、做作,并且在面部表情上,更要呈现出观音洞穿世事、悲悯苍生的智慧与慈悲。为了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编创人员在低垂眼光的目视距离上进行诸多尝试,从“三米是发呆,四米是沉思,五米是不快,六米是迟疑”,直到最终选择“七米,是从容……七米是心的看见,看见了无限,正所谓观音的拈花一笑”{9}。
以邰丽华为首的聋人演员慈悲柔和的视线,平静安详的面部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了她们纯净的内心世界。她们始终以平和入定的状态完成表演,并未显得过于兴奋与做作。所有这些,正是由于她们舍小取大,不为一己荣辱得失所束缚与牵绊,才终使舞蹈《千手观音》达到典雅脱俗、纯净祥和的艺术境界。
四、与电视媒介的融合
舞蹈作为综合性艺术门类,除了以人体有节奏的动作作为主要艺术媒介外,还融合了音乐、服装、舞美等艺术元素,而春晚版舞蹈《千手观音》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与电视媒介的融合。
上文提及,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核心,是通过众演员在一条竖线上手臂动作的千变万化,构成一幅幅精妙的艺术画面。这使得由演员所形成竖线的正前方自然地成为最佳观赏点,任何对此位置的偏离,都会让审美感受大打折扣。
在剧场中由于观众呈扇形散座全场,因此观赏《千手观音》的最佳点只有位于正中心的有限几个观众席。不过借助于摄像机,春晚版舞蹈《千手观音》避免了这一局限,将受限于剧场呈现的劣势转化为电视传播的优势,从而一炮走红。
这种转化,正是对于摄像机镜头语言的充分运用,也是当代电视媒介与古老舞蹈艺术的成功联姻。在舞蹈一开始,舞台前方正中心机位近三分钟的中景拍摄,将《千手观音》精妙绝伦的艺术构思与演员们炉火纯青的配合,毫无“遮蔽”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其“过滤”了与作品主题无关的内容,将观众的注意力“强制性”地聚焦到作品的主体形象中。由此,摄像机成为“转译器”,将舞蹈作品中所充盈的完满艺术意蕴,转译成一幅幅精美的电视画面,体现出“舞蹈意蕴的视像导向”{10}。
另外,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形式,观众在剧场观看时能自主地选择关注点,或“全景”或“特写”地自由切换视角,并在脑海中同步建构相关的时空视觉形象。可电视观众却只能借由经摄像机转译的二维电视画面,想象性地建构相关的三维空间场景。尽管摄像机也能通过镜头切换,实现转换视角的效果,但既显得呆板,远不如人眼“自由”;也会让观众在零碎的画面中,失却对舞台的整体空间感受,从而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的艺术形象。
舞蹈《千手观音》既没有复杂的队形调度,又没有快速多变的动作,而是始终抓住众演员在竖线上手臂的变化,充分利用电视的二维平面特点,将舞蹈转化成一幅幅精美的电视画面,让观众在感叹表演的默契与画面的精美时,自觉在头脑建构整支舞蹈的时空视觉形象,成为舞蹈与电视媒介合作为数不多的成功范例之一。
另外,电视媒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舞蹈《千手观音》的成功也得益于此。其借助于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年三十晚上拥有最高收视率的媒体平台,让端坐于家中喜庆团圆的亿万中国观众,在同一时刻都处于最佳观赏位置,完美地领略其中超凡的艺术魅力,为其巧妙的艺术构思及精彩的表演所折服。试想如果是通过传统的剧场演出方式,或许永远都无法获得如此之多的观众,产生这么广泛的影响。
由此可见,舞蹈《千手观音》正是传递出了人性至真、道德至善、艺术至美的极致境界,并且通过与现代电视媒介巧妙融合,通过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艺术特性,才在2005年的春晚舞台上,征服了全国电视观众,获得一片赞誉。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再次谈起舞蹈《千手观音》时,依然会为其中精妙绝伦的超凡艺术魅力所折服。2011年,编导张继刚推出同名舞剧,以孜孜不倦的艺术热情,不断挑战自我的艺术追求,通过更为复杂的舞蹈艺术形式,向人们传播着求真、向善、塑美的永恒主题,用自己在艺术上的实际行动,讲述了一个不断追求独特的中国文化故事。
注释:
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5-02/24/
content_2611802.htm.
②般若是佛教特殊用语,类似于智慧之意,不过区别于俗世中计略、巧辩一类的智慧,而是能引导人们超脱对立的世界,使人从种种世间痛苦、烦恼、邪见中解脱出来的特殊智慧。
③④⑦张继钢:《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张继钢论艺术》,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51页。
⑤⑥⑧刘晓真:《麦芒上的艺术家——与舞蹈<千手观音>编导张继钢谈舞》,《艺术评论》2005年第4期。
⑨张继钢:《打开关键——张继钢论艺术》,三联出版社2014年版,第99页。
⑩参见蓝凡:《电视舞蹈刍议·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