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国社会在“自然力量”中重生

2015-05-30张星

2015年26期
关键词:秦岭山水空间

张星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与冲突极为尖锐,自然的力量则在协调现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冲突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构建“自然的文化”,让我们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使命之一。对于秦人子孙,秦岭山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探讨的核心是将“秦岭山水”引入西安地铁公共空间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秦岭山水;自然的文化

一、当代中国人精神扭曲的社会现实

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从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自身没有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必然面对失败的结果。

1、社会转型下的心理失调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封闭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社会矛盾与冲突表现极为深刻和尖锐。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了价值选择严重偏差、情感归属缺失和心理失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中,公众社会心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文化失调与矛盾现象是转型中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因而一项艰巨工作就是解决的不良社会心理问题,强化理想信念,塑造现代人格。

2、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心灵”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是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在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 “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大多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普遍社会责任感弱。与此同时,“容器人”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世代更是生活在隐形、无处不在的“外包”世界中,从思想、情感、生活、娱乐到观念都是外包的,其结果就是人格的外化。外化的世界中人们懒得诉诸内心,但如果远离了内心,人们就会变得自私和冷漠,良知也会逐渐处于退化中。

3、以回避社会问题为核心的大众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在回避矛盾时,最轻松的方式莫过于沉浸在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浪潮中。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消费文化,即为 “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它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化形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通过提供娱乐消遣等方式迎合着劳动中中人们的精神需要,使身心疲惫的人们在工作了一天之后,通过娱乐得到放松和安慰,这种人多势众的大众文化必然从根子上表现出逃避现实,不敢触碰社会现实,以及过分庸俗化的总体特征。也因为其中的商业基因使其包含着大量低俗、伪劣、浅薄的文化垃圾。

二、“秦岭山水”的深层文化内涵解读

秦岭是一条横亘于中国中部呈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这样一座“穿越古今”的高大山脉,把中国大陆一分为南北两半。它庞大的身躯以弧形的态势将广阔富饶的关中平原拦于怀中,秦人及他们的子孙就是在它的庇护下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1、秦人文化的根蕴藏于秦岭山水中

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曾写到“秦岭,天下之大祖”,远古的蓝田人,半坡人都是倚靠着秦岭提供的天险和富饶的土地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开创了最初的中国古代文明。秦岭山水也孕育了秦人的辉煌历史,在秦岭的萌庇下,秦王朝完成了中华统一,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秦人的先民们就曾在《诗经》中表达了对自然之家园和生养之家园的热爱。

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秦岭山水也孕育了秦人子孙的“精神家园”,即道家与佛家文化。秦岭山水是“道文化”的发源地,所谓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道和自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自然观入手就可以抓住道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的命脉所在。与此同时,数千年来秦岭山水也积淀了极为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王维诗中的“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即秦岭山水,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在“青山”中王维走向“空山”,走向了他的精神家园,也是王维对禅悦的向往、体验,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在秦岭中多少高僧也经历了这样的精神嬗变,佛文化与秦岭也有着不解之缘。秦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命哲学与这座巨大的山脉之间是一种割不断的血肉关联。

2、“家园意识”是秦人回归健全人格的必然之路

埃利希·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透过繁华表面洞察到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全面异化、人格的严重扭曲、人与自身日渐分离的现实状况。而当代中国人在转型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着,无孔不入的权力绞杀着人们的精神,人格异化与畸变的命运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之一。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家园意识”也成为一种泛文化的现象。家园意识具体表现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和、对先辈创业功绩的崇拜、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当然也包括对传统家园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等主题。全世界的“家园意识”反映了异化中群体的疑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往何处去?”,而在人格复归健全的过程中,“家园意识”反映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及自我心理,这也是人类理性回归的必然之路。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在与商品经济社会的主流观念碰撞中,秦人子孙也在苦苦地探寻着自身的文化身份。长久以来,文化上的失落是不利于我们自身长远的发展,秦人子孙只有从迷失的方向中重新找回正确的坐标,才能重获幸福的力量。作为一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古城,我们也回归自身的家园,重拾秦岭山水的“自然力量”。

3、“自然的文化”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回归自然”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思想的核心和神髓。他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他总是以“自然”作为衡量世界的出发点:他以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和平等来批判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迫;他以合乎自然的纯朴生活方式来抨击畸形的文明生活方式及腐朽虚假的道德准则;他以风景优美的大自然来反衬尘烟弥漫、环境恶劣的工业文明图景。“回归自然“成为卢梭最富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而又血肉相连。由此出发,中国人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的本质就是践履“仁爱”,孔子讲“仁”,其内涵便是“爱人”,同时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讲求热爱自然景色,这些都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无论是卢梭的“回归自然”,还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其人文精神的本质都在彰显与强调“大自然的生命力”。随着社会转型深入推进,国人正在步入“公众焦虑”时代,社会溃败,权力失控、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利益集团肆无忌惮等也在加剧,中国人还将经历一次次的“重压”。“回归自然的单纯”、践履“仁爱”,能够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种种偏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摧枯拉朽的大自然在协调现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冲突方面将重新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因此,构建“自然的文化”[1],让我们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使命之一,而秦岭山水对于秦人子孙的重要性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地铁空间中“自然力量”的引入与营造

在“人—文化—历史”的深度关联中,芒福德从文化角度对城市本质、城市过程和城市化的意义进行反思。他认为城市的深层本质在于文化,城市也在“内涵要素”失与得、有机结构的破与立以及各种城市动力的作用下展现一幅幅历史的兴衰画卷。

1、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文化缺位现象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形象、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以公共生活为本体,表达空间与人的关联和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它应是人们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并具有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意义。在消费社会视域下,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物象迷失”的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尤为需要重视 “价值失范”问题,从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入手,挖掘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与价值,以“意义重塑”为主脉,梳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使命[2]。

2、地铁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衔接点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向人们集中阐述了一种在人类感知程度上理解城市形态的理论,他将目光聚焦在环境感知和场所构建上。现代城市在人们头脑中的意象相当成份已成为人们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在不同运动速度中观赏与体验到的一种动态视觉艺术,轨道交通可以把相距较远的建筑串成一体,在道路上具有方向性、连续性的运动中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会与过去有不同的感受。

地铁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它是构建、表征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政绩工程、急功近利的背景下,各个城市的形象同质化、个性的消退的情况急剧恶化。重利动机给国内理论界也带来负面的影响,城市形象研究一开始就强调外在要素,对城市文化的系统性思考远远不足,地铁公共空间功能也严重忽视文化传播的功能,仅仅聚焦于标识系统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的研究顺序一直存在于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领域中。

3、“自然的文化”思想在地铁空间中的运用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空间,他不将空间看作是纯粹的地理景观,而是将其看作是赋予深刻文化意义的文本[3]。水泥城市中,琳琅满目的物质商品、五光十色的消费场所不断地刺激和激发着着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这背后的空间隐喻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物欲症,由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整个社会愈来愈物质主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十分疏远,水泥城市的生存方式对于人类必须得到彻底的改变。

“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崇尚自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天人合一”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思想,在“天人合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哲学背景中,传统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意境,让自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中国传统园林的“相地”、“借景”理法精髓,就是构建“自然的文化”最有力的的范本。

随着 “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演变,当代艺术性的原则是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去创造一个“场”,通过艺术把个体拉入“场”中,让个体在这种“场”中体验、感受“文化”。在地铁方公共空间中引入“大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借景”,在这个场中将“单纯、仁爱”潜移默化于其中,对于现代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物欲横流”、“道德滑坡”、“心灵危机”等问题,具有纠偏化弊的长期作用与效果。

四、“秦岭山水”在西安地铁空间传播形式之探讨

地铁是西安城市规模化之后的一个最重要道路子系统系,无论是对市民,还是国内外的游客,它都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构建的重要因子。但秦岭山水在地铁空间中的传播方式应尊重这一空间的特殊性。

1、借助影像艺术将“秦岭山水”植入地铁空间中

地铁是一种“短时媒体”媒体,乘客在地铁中总是匆匆而过,这对于其传播内容与方式会有诸多的限制。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量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当大家都在地铁中拿着手机,注意力则更成了稀缺资源,如何在短时内争夺眼球,如何在地铁空间中传递“秦岭山水”,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表述,并预言人类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5]。其实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正转向视觉文化领域,突出表现为影像的视觉快感,视觉文化传播已成为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并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

影像的独特艺术价值在于感受力的表达和激情的体验,它能直接有力地唤起观众的现实感受和审美体验。苏珊·桑塔格是较早地进行影像艺术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桑塔格更关注能丰富人感性经验的影像艺术,希望借由它将混乱、复杂的现实带来的沉重感受转化为关于价值诉求的道德体验,也将影像艺术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6]。《舌尖上的中国》就运用了丰富分层的纪实影像、细节处理的空镜镜头、鬼斧神工的微距拍摄,呈现出一场强烈的视听盛宴及感恩与热爱自然的价值观念。2011年陕西两会提出进一步保护秦岭后,相关的研究在不断累积。地铁作为一个构建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应加强与其的互动,如纪录片《大秦岭》就可在大众空间的地铁播放,共同以“秦岭山水”的力量悄然改变西安这座古城的精神面貌。

背包旅游作为一种自助旅游形式,为有相当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钟爱。他们喜欢到一些可能并不是很有名,但却分外迷人、尚未开发的地区。目前国内的驴友旅游仍以短途、周边的旅游为主,他们的活动包括登山、攀岩、漂流、溯溪等。越来越多的西安背包客也会向秦岭进发,他们手中精良的照相机、摄像机装备会记录秦岭最美的时空。驴友热爱分享与交流天性可以在地铁得到更大地发挥,地铁可专门为“秦岭山水”开辟出展示空间,当然为了保证地铁的盈利,在繁华地段媒体数量可以适当减少,而通过非盈利时间增加传播效果。另外在人流量较少的地铁站,可加大“秦岭山水”的展示空间,这样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地铁媒体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而这些秦岭山水的照片、视频都是免费的资源。

2、“秦岭山水诗歌”在地铁空间中的吟唱

自古以来,秦岭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自然魅力和文化之美的魅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便在秦岭脚下留下了《道德经》。唐代大诗人王维隐居在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佳句。诗人李白、杜甫在万祖之山的秦岭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歌是注重情感表达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古代诗歌诗乐不分。《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明了声调音律与“诗言志”是不可分割的,运用吟诵欣赏诗歌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舜“典乐教胄子”、西周“乐语教国子”到春秋战国“私学”盛行“弦歌诵诗”,吟诵活动不断扩大着影响;由先秦积累并奠基的中华吟诵文化在汉魏六朝得到重要发展,唐代成为普遍风尚,宋元明清进一步发扬光大。吟诵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现代社会发展中,吟诵诗歌的传统渐趋淡化。

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良方,吟诵的内容包含着中国传统的文人品格,正直、关注生命、投身社会,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精神。在地铁空间中,加入秦岭诗歌的吟诵,可以使得秦人子孙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精神净化作用。(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与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历代秦岭诗歌研究 项目编号13JZ079

参考文献:

[1]孙越:论“文化”的“自然”向度 ——罗尔斯顿环境哲学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博士论文 2011年

[3]黄继刚: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 山东大学 博士论文2009年

[4]刘希娟: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之思诗交融的艺术境界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论文2012年

[5]郭海沛;当代图像传播与视觉文化建 大众文艺 2010年第10期

[6]孙莉欣:苏珊·桑塔格的影像艺术理论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秦岭山水空间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爱在一湖山水间
空间是什么?
山水之间
创享空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好忙好忙的秦岭
《山水》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