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若干问题探析

2015-05-30戴萌

中国市场 2015年26期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系经济管理事业单位

戴萌

[摘要]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也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沿。本文基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理论分析,其中引入了浙江省部分事业单位经管理职能改革方案,阐释了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为总结并论述了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职能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问题提供了依据,基于此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体系

[ DOI]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26. 056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理论分析

(1)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依据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具体来说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繁荣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应当与时俱进,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绩效管理的思想加以改进。

(2)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对于从事经济性事业的事业单位来说,投资管理是其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强烈,事业单位对外进行投资更加需要重视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来拟订合理的投资方案。

(3)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分配问题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事业单位之间的分配以及事业单位内部职员之间的分配。根据实践经验可知,在事业单位分配的过程中,需进行定期评估与检测,以确定事业单位分配目标是否落实到位。

(4)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的筹资模式趋于多元化,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也发生较大转变。目前,根据运行资金来源的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财政供养型、差额供养型和经费自筹型。许多事业单位都具有向外筹集资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升了事业单位本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然而,也应当看到,筹资模式的多元化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在筹资的过程中,力争用较低的筹资成本和可控的风险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

2、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浙江省为例

经查阅《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01] 68号)》可知,浙江省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指出了明确的原则和方向。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只能改革中的问题,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改革原则和方向进行阐释。

(1)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根据上述文件可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应当遵循政事分开原则(即明确且合理界定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权力与责任边界)、分类指导原则(即根据事业单位属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改革路径)、市场化原则(即能引入市场机制的都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级政府、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搞一刀切)。

(2)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方向。①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即依法承担行政执法、监督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单位。对于这一类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界定执法与监管权限,加快推进职能转变,以职定岗、定员、定编;并且这一类事业单位职员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而且,应当加强这一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培训,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效率、精干的监督管理队伍。②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即依法承担社会公益和提供公用服务的事业单位。对于这一类事业单位,首先应当强化事业单位本身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职能和能力,通过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其次,应当对这一类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类型进行分类,对于能够引入市场机制的应当强化经生产经营属性,并逐步转化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再次,这一类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认识转变职能的重要性,对于不能、不需、低效率的服务类型应当积极果断地向其他类型转化。③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为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提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这一类单位应当积极打破部门限制弊端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根据自身服务属性进行改制。④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即面向市场提供社会经济服务的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类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顺应市场化改革浪潮,推进事业单位顺利转变为面向市场、提供社会经济服务、从事生产经营并且拥有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新课题。根据浙江省相关文件指示,今后将不再新设这一类事业单位,但是要加快已有的具有生产经营属性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

3、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配置不科学。事业单位配置不科学,缺乏公平是长期的诟病,主要表现为各事业单位之间、各单位的各层级与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和指标。从另一个角度则可以认为事业单位预算约束弱,难以实现预算配置的功能。而这样一来则给事业单位某些部门、某些单位贪污腐败、私占国有资产提供了空间。

(2)资产使用效率较低。事业单位预算配置效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合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长期存在资产闲置、无偿借用或占用、低价转让等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不科学,导致各种类型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困难;而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又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导致资源使用效益难以发挥。

4、事业单位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体系建设。首先,事业单位应从加强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体系人手,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总额配置、运行监督、预算问责和优先排序的功能,推动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和资源分配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察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并且在上年度预算执行的基础上编制本年度预算。最后,应当加强预算执行控制,确保预算管理的效力。

(2)加强预算编制规范化建设。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当按照预算编制的基本程序、根据单位年度收益和支出来科学合理的编制单位的预算。对单位的日常支出进行预算列表和支出明细记录,还要根据单位的人员编制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财务分配方案。具体来说,首先,在单位预算资金上要做到开源节流,即合理控制单位职员的福利补贴增长幅度、严格控制单位对外接待报销制度;其次,在单位的项目申报上,应当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并且聘请专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调研,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3)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当具备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领导制度,整体层面的财务控制由领导统一负责,而财务工作人员则主要负责具体层面的操作。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构建健全的领导责任制度和财务人员工作激励与监督制度,既要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促进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管理完善。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是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开展日常业务的重要支出项目,包括基本设施维护和更新、办公经费、后勤管理、部门基本活动经费等;虽然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单笔数额不多,但是由于基本支出所包含的项目广泛而持久,年终汇总后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也应当纳入规范管理的议程上来,加强基本支出的预算控制,提高基本支出的运用效率。

(5)加强日常经营管理。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需从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关注各个事项的风险,资金缺乏时进行适当的融资。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具备财务风险意识,对贷款进行严格的风险把控,避免事业单位出现偿还风险。若进行融资时,需估计自身偿还能力,切勿盲目地进行融资。

(6)注重资产的科学合理重组。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科学的重组和合理的共享,能够发挥资产的多重利用效率,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带来增值效益。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加强事业单位之间以及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产重组来创造利润,并且发挥自身资产的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财务管理体系经济管理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