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有善性焉

2015-05-30刘健

求知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告子性善论孟子

刘健

摘 要:在先秦时期,人性问题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不同的人性之说也因此产生,而孟子则是性善论的提出者和辩护者。当时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的主要有三种人性论:其一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其二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其三则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本文将立足于“孟告之辩”的四个环节:杞柳桮棬之辩、以水喻性之辩、何者谓性之辩与仁义内外之辩,探讨孟子之所以取胜的关键所在,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孟子其人及其性善理论。

关键词:人性之辩;性善论;孟子;告子;仁义内外

1.一辩:何者谓性之辩

孟告两人在此番交锋的胜负之势是彰明较著的。在我看来,这主要归功于两点:首先,孟子在一开始就看到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的症结所在,即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必将无法避免混淆人性与其他动物之性的可能性。孟子经由两次转换最终回到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的根本问题上来。其次,在反问告子的过程中,孟子选择了“白”这一特殊的对象,白色不仅可以是独立的一种颜色,更可以成为某物的属性。这是其他的对象所不具有的。

2.二辩:以水喻性之辩

在这一场辩论之中,告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以“水”喻性,而这一问题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告子将人性的善恶之分以水之东西流向类比。水向东或者向西流动,这对水本身来说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是人性的善或者不善却是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的。二是,告子只看到了水流有东西方向的现象,却没有看到在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引力的作用——水本质上是向下流的。

孟子反对告子的观点,并不是直接指出告子所用的比喻中的问题,而是顺着告子的说法,挖掘“水”这一喻体更深层次的内容来为自己所用,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其善辩之能可见一斑。告子只以为所有的方向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看到水向下流和向东向西流本质上的差别,一为现象,一為原因,告子不能区别上下和东西的不同,再一次败下阵来。

3.三辩:杞柳桮棬之辩

以上的两场辩论:何者谓性之辩与以水喻性之辩主要是围绕“人性”这一概念展开的,而剩下的两次交锋则是关涉人性与仁义及其关系的。首先便是杞柳桮棬之辩。

抛开孟子论辩中的逻辑问题,从这场论辩可以预想到的后果来说,我们还是应当给予孟子以肯定,承认其对论辩的处理有高明之处,即善于把握舆论的心态。按照孟子回答中连贯的逻辑下来,告子确实难逃“祸仁义”的嫌疑,而这样的字眼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无疑将使得舆论偏离告子而更倾向于孟子,“人们不明其故,往往以情感色彩代替理论是非,从而以孟子之说为是,以告子之说为非”。

4.四辩:仁义内外之辩

在公都子的反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孟子式的论辩思维方式,也可以进一步确定孟子所说的“义”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这就涉及了孟、告在这场论辩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孟子和告子关于“义”的定义的问题。很显然,如前文所说,“义”在告子和孟子那里是不同的涵义,前者基于事实判断,而后者指的是价值选择。对于“义”的理解可谓是这场论辩的基础,但是双方在不同的立场上来表达自己关于“仁义内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场辩论的针对性,孟子没有深察告子所说“义”字的涵义,按照自己对于义的理解,毫无对象地与告子辩难,这本身是孟子的不是。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在告子那里也同样是存在的,因为告子也没有指出这个问题,并且因为这一点而落于论辩的下风——如果告子指出孟子所言之“义”与自己提出的“义”是两个概念的话,相信告子也不至于失去此次论辩的主动权——从这一点上来说,其实孟子还是略胜告子一筹。

5.总结:孟子善言性善

纵观孟、告人性之辩的四次交锋,我们不难看到,孟子相较告子而言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及其在论辩上的才能,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孰为褒,孰为贬,一目了然。

当然,在孟告之辩中,孟子的论辩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孟子的论辩在形式逻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仍然不能否定孟子在这场辩论中的成功,需要强调的是,孟子与告子辩论,目的并不在于正面阐述自己的性善理论,而是在于驳倒告子的“性无善性无不善论”,为自己的立论争取空间和支持。而孟子对告子言论的质疑,被充分地表达在了孟子的反驳之中,使得告子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诘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也是成功的。由此也可见孟子在论辩中思维敏捷,随机应变。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其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也是其仁政主张的哲学依据。而与告子的辩论则是孟子驳倒论敌,为性善论的立论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孟子在其中所变现出来的善辩,成为了决定辩论的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告子性善论孟子
浩然之气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车薪
磨刀不误砍柴工
告子眼里的人性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职场“性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