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福州市中考优秀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2015-05-30刘泳美高闻
刘泳美 高闻
【真题回放】
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
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名师题解】
审题立意上,如果以字解题,对“让”字进行组词思考,可根据导语提示从“互让、谦让、礼让、退让、忍让”等方面来寻找立意的方向;如果以意解题,对“让”字的内涵进行推敲,也会想到“让”是我们成长中的一种生活态度与智慧,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开阔胸襟与情怀,更是一种文明的素养、民族的精神。换言之,行文能写出“让出秩序”、“让出真情”、“让出品格”、“让出和谐”、“让出文明”等即符合题意,也有一定的立意。若能进一步写出“让的心态”、“让的智慧”、“让的原则”、“让的境界”等,文章则会更有深度。如果反弹琵琶,写出“当仁不让”、“巾帼不让须眉”,写出“一味的忍让其实是一种懦弱,或是一种纵容”,也是很不错的立意选择。
文体选择上,题目要求很清楚,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可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捕捉成长中“让”的细节、社会中“让”的现象,从而感受到“让”的温暖,体验到“让”的魅力等;如果写议论文,则要注意论据的选择。既可选“孔融让梨”、“将相和”、“韩信忍胯下之辱”、晋文公“退避三舍”等经典论据,也可选泰坦尼克号中那些绅士们将生还的机会让给儿童和女性,及当下比较热门的“路怒症”等较为新颖的素材。
在思路与素材选择上,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构思文章:
思路1: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可以自己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与“让”有关的人物、事件为素材。写作时,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人物与“让”相关的精神品质、思想境界或聪明睿智,并且,围绕“让”展开充分论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思路2:在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应当仁不让。可选取与“让”相关的涉及国家大事的历史素材,也可选取相关的热点素材。如,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钓鱼岛争端、南海领土争议事件,都可以用来当作论述“当仁不让”的很好的素材。
思路3:让,是一种传统美德。可选取相关的中外历史文化素材来写。可以是前文所述的相关成语故事,也可以是名人故事。如,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是英国知名主编弗德的助手,一次海明威没有经过弗德的同意,就擅自撤掉了两篇已确定的稿件,换上了一组被弗德毙掉的诗歌。事后,弗德大度地说:“我看了你编的杂志,开始的确很生气,可后来我把之前的杂志和你新编的都拿给别人看,结果很多人都说你编得好,看来你是对的!”这一素材就是与“忍让”相关的很好的素材。
【考场佳作一】
让
福州市一考生
说到“让”,我不禁联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这是一道小学的语文阅读题,选文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位上海市的小朋友回答说:“我不会让梨。”结果,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那么,“孔融”究竟该不该让梨呢?
想当年,清朝大学士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之间的纷争,坦然挥笔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而使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减免了一场纷争。可见,谦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如一泓清泉浇灭利欲之火,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同样,让梨也是如此。相互谦让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谦让者良好的道德素养,更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这,也正是他给那位小朋友的回答打叉的理由吧?
然而,“让梨”就一定对吗?面对同样的问题,大洋彼岸的一位母亲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位美国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几个孩子都想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于是,妈妈说:“谁能把门前三块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谁就能得到苹果。”最终,一个叫约翰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赢得了苹果。
这一故事曾在网络上流传很久,网友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约翰争苹果。这两个故事,一中一外,一让一争,不禁触动了很多人的思考:并不是什么事都要谦让,反而,有时,我们应该“丢掉”谦让,按自己的意愿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让梨事小,意愿与正义事大啊。
说到这儿,我们也许会联想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例如,钓鱼岛我们该让步吗?南海诸岛问题我们该让步吗?不管国际的反华势力多么猖獗,也不管各方反动势力的叫嚣声有多高,每一个有正义感的、勇敢的中国人都肯定会大吼着说:不让!坚决不让!
看来,让与不让都因人因事而异,我们不应丢去“谦让”这一传统美德,更不应为了追求所谓的“谦让”而委曲求全,抹杀自己谋取正当权益的心。
【亮点精评】
“让梨”到底对不对,透过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的争辩与分析,考生从中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着的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与正义这一重大问题。纵观全文,考生的论述可谓侃侃而谈,层层深入。
文章的开头,考生的论述由一则当前的“新闻”发端;文章的结尾,考生的论述又回到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两个话题均紧扣生活实际,而且由浅入深,发人深思。
【考场佳作二】
让
福州市一考生
一
街头闹市,一群无赖正在喝酒撒欢,韩信佩剑经过,其中一赖大喝:“呸,韩信你还佩剑,天天跟人混饭吃的软蛋,还配带剑?”众人立刻附和一片:“对呀,你是男人吗?”“羞不羞呀,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哈哈哈。”韩信转身就走。“想走,好呀!来,从大爷这钻过去,要不你就用剑刺我。”“来呀。”无赖挑衅着,“钻,钻呀,钻过去。”众人大声起哄。韩信后退几步,把无赖上下打量一番,定定神猛的一蹲,趴在地上,从无赖胯下匍匐而过。
“哈哈哈”,一片大笑声中,韩信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提好剑,大步向前走了。
二
蔺相如正坐在上朝的车上闭目养神,忽然车夫大叫,“大人,廉颇骑着马来了。”相如立刻大睁开眼,命令车夫:“快掉转车头躲开,给廉颇将军让路。”
随从愤愤不平:“大人,廉颇一介武夫,您为什么躲他,难道怕他不成?”相如语重心长地说:“我连秦王都不怕,自然不会怕他了。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我退让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了,惭愧不已,亲自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三
太宗退朝回来,怒气冲冲,大声嚷嚷:“看我哪天非把这顽夫宰了不可!气煞我也!”长孙皇后忙迎上来,问道:“什么事呀?气成这样。”太宗怒不可遏地说:“魏征,他竟敢在满朝文武面前顶撞我,我好歹也是一国之君,他眼里根本就没我这个皇帝,让我一点面子都没有!”长孙皇后一听,立即跪下:“恭喜吾皇,魏征是上天恩赐您一片盛世的礼物。”太宗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长孙皇后慢慢解释:“皇上,您能让魏征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让群臣看到您的开明大度,必定也能让天下人相信您的仁慈宽厚,太平盛世垂手可得!”太宗恍然大悟,非但没责罚魏征,还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
小结
蔺相如能让,让出将相和,让得国家安宁;韩信会让,让过胯下暂时之辱,让得日后的宏图大志;唐太宗善让,让来君臣相亲,让得长治久安。由此观之, 能让善让,才能彰显出一个人的胸怀境界,让出天下祥和国泰民安。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更需要“让”,万象更新“让”先行。
【亮点精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在于选材。所选的三则故事不仅紧紧地扣准主题,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来源于我们的语文课本,在大家熟悉的故事基础上,小作者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不仅凸显了作者语文基础功夫的深厚,更体现出写作构思的巧妙。这也提醒我们,当我们为作文素材犯愁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的课本,翻新老故事,同样可以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