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最初的动机”导写演练
2015-05-30韩延明
韩延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材料通过老教授与学生的对话,叙述了一个关于“砍树”的故事,饱含了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从结构上分析,这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叙述学生态度的不断变化——根据所要砍的树的特点的不断改变,学生的选择随之频频改变,缺乏定力。在这一层里,要重点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砍树的目的是什么,是取柴,还是做工艺品?按照常理,砍树的目的应该是唯一的,无论外界情况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了初衷。如果明确了行事的目的,就不会动摇不定,一直被动地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树的变化,面对“粗”与“细”, 学生选择了“粗树”;面对普通的“杨树”与珍贵的“红松”, 学生选择了“红松”;面对“笔直”与“七歪八扭”,学生选择了“笔直”……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始终抵御不了“粗树”、“红松”、“笔直的杨树”的诱惑,一再改变自己的立场,说到底,都是诱惑惹的祸!第二层叙述老教授“解疑答惑”。老教授精心设计的这个测试,是有深刻寓意的,其目的是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学生急不可耐想知道正确答案时,老教授的“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一语破的,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谜底”,开启了受检学生的智慧,也给写作本题如何审题立意指明了突破口。
在这则材料中,到底砍哪棵树只是形式,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老教授“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这句议论性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叙述性材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纯性叙述,二是叙述加议论。叙述只是引子,议论才是要害所在,它往往暗示材料的主旨,是审题立意的一把“金钥匙”,如本题。解读这样的材料,要防止被材料表象所迷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于本末倒置,偏离题旨。
综上分析,这则材料有如下立意:①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②正确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墙头草”和“无头苍蝇”。③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积极审慎地制定好蓝图,并为之不懈努力。④坚持原则,不忘初衷。无论何时何地,站稳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因外因而改变自己的本心,迷失人生航向。⑤用一颗淡定的心,自觉抵御诱惑。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诱惑,要严防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无论是金钱美色还是高官厚禄,都要泰然处之,不为所动。⑥学会思想。在是非荣辱利益得失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思考,明知抉择,不做思想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