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同学少年

2015-05-30王开岭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同窗动情书生

王开岭

1

在我心目中,人生有两个季节最值得怀念和审美:一个是童年,一个是青春——尤以“大学”为标志的青春。它们是人生流程中最唯美的两栋时空,人生最诗意的元素、最烂漫和绮丽的风光都寄宿其中。不夸张地说,它们的生命美学含量,占去了人生一大半。

童年是懵懂的清晨,像沾露的牵牛花,枝条鲜嫩、柔软,充满汁液和梦幻。而青春则是朝阳时分了,用某个政治家的话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尤其种植在大学里的青春,更犹如黄金般的向日葵,不仅意味着激情、昂扬、蓬勃,更重要的,它是理想主义的代名词。

或许偏见吧,我一直觉得,“青春”,只有借大学这块领地才能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它舞台上的青春都是打折的。我说的“青春”,并非一个年龄符号,而是一种与“青春”匹配的生命状态和心灵风光:从自然性上讲,“青春”乃生命力最鲜活最旺盛之时,就像一枚能量充沛到峰值的电池,前后都是减量的了;从精神性上看,“青春”是最心旌摇荡的季节,情感枝叶最茂密,梦想的天线架得最高,像夏日里的爬墙虎,疯长到一切可攀之处。而在我眼里,大学恰恰是“青春”的天堂,只有在校园如此纯粹和宁静的特区里,像“花样年华”之类的词,才能得到真正的孕育和演绎。

如此美好的时节,怎样才不辜负它呢?

2

珍惜“共栖”。

在我眼里,大学生活有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同窗共栖。

无论教室、餐厅,宿舍、礼堂、操场、夜自习、林荫道……你都不是形单影只,你都和孤独无缘,你的前后左右都是同窗(仔细想想,“同窗”是多美的一句汉语!)……那种簇拥的热烈、被众多体温环绕着的感觉,那种平等而亲密的伙伴关系,那种无须周折即可缔结的友谊和情义……多年以后,置身成人社会后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单位”、“科室”、“同事”、“级别”、“职称”、“头衔”这些词的含义,比起“班级”、“宿舍”、“课堂”、“同窗”、“室友”、“闺蜜”们来——不知复杂和深奥了多少倍,冷漠和乏味了多少倍!大学,它把你们的青春设定为天然的“连体”和“同盟”关系,它为每个人都预备了那么多的同伙,你们应学会感激、珍惜,因为它不复再来。多年后,当你站在大街的茫茫人海中、坐在自家的居室里,你会深情地怀念操场上的挥汗如雨、赢球后的举杯相庆、夜自习的灯火阑珊,还有寝室里那些小小的风暴;当那曲《同桌的你》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悠然飘来,你会隐隐动容,微笑或惆怅……

曾经,我所在的央视《社会记录》做过一期节目,用镜头记录了毕业前几所大学的日常生活,有一幕画面让我感动:2007年6月1日晚,北理工的操场上,几千名毕业生席地而坐,他们屏息静气,等待着某种诞生。对面宿舍楼的灯全熄了,很快,一间屋的灯亮了,一连串的屋亮了,操场开始沸腾,最后,夜色中浮现了五个灯火缀成的大字——“再见,北理工”!面对那些热泪盈眶的青春,我的心也湿了。我知道,这是青春的告别,这是大学的童话。为了这一声“再见”,他们动用了13个楼层、几百间宿舍,所有人都参加了演出。再见了,朝夕相处的日子,同窗共栖的生活……他们用灯光完成了最后一次牵手和拥抱。

珍惜你们最后的教室时光吧!珍惜你们被唤作“同学”的每个春天吧!多年后你将发现,那是青春最美的徽章和证件。

3

珍惜“阅读”,尤其缓慢的纸质阅读。

在我看来,人的发展有二:智力和心性。智力是一辈子的事,心性更是一辈子的事,但心性有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奠基很重要,决定一生的走向,而大学就扮演了这个奠基角色,影响人一辈子的书多是大学里读的。

作为几千年的文明载体,书册承载着笔墨文化特有的美学细节,它会给你信息之外的许多东西:它有份量、体态、气质,它可拥、可携、可藏、可赠,又可圈可点、可展可掩,它是会呼吸和有灵性的,它染有每届主人的指纹和体温——属于“贴身文化”。人有人格、人品,书有书香、书魂,人与书之间那种肌肤相亲的偎依感、愉悦性,乃电脑远不及。在阅读情景和消费状态上,书与电子品截然不同:书是独立自足的系统,不像电脑需要复杂的配置和昂贵的支持,其消费极清廉,随时随地、简便易行。另外,最特殊、也为我最看重的,乃纸质阅读对心性的熏陶与濡染:它氛围朴素、恬静,节奏舒缓、悠闲;它鼓励目光的停留,鼓励掩卷冥思和逐字逐句;它支持一个人的从容、静气和定力……而网络阅读的高速滚动和声光电,激弹起的往往是人的焦灼和仓促情绪。再者,从信息储存的安全性上看,书显然更守信用,像个君子,值得托付。

我还建议多作些“重磅阅读”和“漫长阅读”,即试着多去拜访大师和大书,去叩响那些“经典”的厚重之门,比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比如《约翰·克利斯朵夫》,比如《往事与随想》(我以为,一个人即便只读这几部书,精神也足以变得高尚与伟岸)。无论专业是什么,在你的书单上,都别少了诗歌、哲学和长篇小说。这几样很重要,像一组不同色调的家具,它们搭配起来,你生命的那栋房子——智识客厅、精神阳台、心灵卧室,会更优雅、辽阔和温馨。

大学乃书的殿堂,其尊严和根基源于书的厚度。

大学的空气即“书卷气”。大学的使命即培养“书生”。

千万不要为“书生”一词感到羞愧,否则一定是你误解了。在我看来,“书生”的最大内涵就是“理想主义”。评价“书生”,就看他和书的亲密程度。

4

珍惜“动情”。

和青春形影不离的词中,最敏感和最美妙的,非“恋爱”莫属了。我没用“爱情”这个词,我有个己见:爱情是一件开始很早、理解太晚的事。若非意外,一个人至少要到30岁后才懂爱情,才可能触摸爱情。而“恋爱”,我视为一个动词,也就是说,你可以做出这个动作,但未必真的懂。

青春怎会不动情呢?“动情”是春天里最美的事(我个人觉得,它比恋爱还要美)。从“动情”到“恋爱”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恋爱”是一个事实,那“动情”则是一桩秘密,而且是青春最大的秘密,像花园深处的小径,只适于一个人走进去。

“动情”是个关于“心跳”的故事,有一个丰富的美学系统:邂逅、萌动,慌乱、羞涩、期盼、惴惴不安……各种元素和细节你最好都充分体验,别省略,别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按它的自然原理和节奏,像小说里的情节那样,像对待一项使命那样……在我心目中,“动情”是一个长篇,长篇叙事诗,太短则是损失。

接下来,可能就是“恋爱”了,就变成了两个人的合作。这是一个交换过程,也是一部成长故事。无论结局如何,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她)给了你一份美好记忆。

无论是一个人的动情,还是两个人的恋爱,都要怀揣一颗神圣之心。别轻浮,别鲁莽。因为这件事实在太美,像天上的云。

最后,我想小心翼翼提一个建议:不要随意和过早地尝试性。你打开了一扇门,即等于关上了一扇门,从审美的角度看,最美妙的门一定是虚掩的那种。青春最美的是绽放,而非收割和斩获什么。花朵总是比果实更鼓舞人,春天里,为何要急急做秋天的事呢?

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活,应有一种精致的“慢”:慢慢地读一本书,慢慢地写一封信,慢慢地喜欢上一个人……在一个什么都贪图速效的快餐年代,这尤为珍贵。

其实,对青春,怎么想象和演绎都不过分,你们是自由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不重复。所以对青春的你们,我只道“珍惜”,珍惜这一段即将开始的值得羡慕的人生……

(本文有删节)

[怦然心动]

青年毛泽东曾在橘子洲头吟诵了一阙《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此抒发其壮志雄心。青春的确是一段最好的时光,一座最美的花园。一份份真挚的友情从这里缔结;一个个厚重的精神世界从这里奠基;一段段美妙的情愫从这里萌动……人生中,没有其他的一段光阴可以和青春媲美。正值青春,唯有珍惜:不辜负时间,不辜负真情,好好地浸润于此,并体会这段属于自己的最美的时光。

【文题延伸】最美的时光、珍惜青春、走过花季……(小引)

猜你喜欢

同窗动情书生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鹧鸪天·赴乡同窗忆春秋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沁园春·同窗新禧
刘秀苦寻同窗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
人皮